你知道汉末有哪些忠臣吗?今天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东汉末年,每个人都想在这样的乱世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直到最后有机会统一世界,但每个人都只想活下去。忠于汉朝的大臣们都希望汉朝能复兴,恢复以前的荣耀。那么,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忠于汉朝和汉献帝的汉朝忠臣是什么呢?这些人有什么样的经历?
汉献帝一生的巅峰是李郭在东迁洛阳之间的几年。汉献帝有机会翻身吗?是的,但机会转瞬即逝。汉献帝周围有真正忠于他的大臣吗?是的,但他们都被命运一个接一个地剥离了。以下是王云死后去曹操控制汉朝时闪烁的人物。
1 孙瑞(-195年)
东汉末年的大臣。少传家业,博达无所不通,仕历显位。三年四月,永汉为尚书仆射,与司徒王允、董卓部将吕布共谋杀卓。卓既朱,迁大司农,为国三老。瑞常选择每三公缺。太尉周忠、皇甫嵩、司徒淳于嘉、赵温、司空杨彪、张喜等为公,都辞拜让瑞。后卓余党李珏、郭泗交兵,瑞为尚书令,为乱兵所害。天子都许,追论瑞功,封子萌丹津亭侯。
[img]232182[/img]
2 伏完(-209年)
中国叔叔之一,伏皇后伏寿的父亲,被称为“深沉大方”。历任屯骑校尉,执金武,光禄勋;死后。守护你的女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伏寿曾写信给伏完,批评曹操的残忍,希望伏完能根除曹操;但伏完不敢轻举妄动。214年事件曝光后,伏寿和伏氏族100多人被曹操杀害。
3 杨彪(142-225年)
杨彪,文字第一。洪农县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末年,著名大臣,太尉杨赐之子,著名学者杨秀之父,出生于东汉著名大门“洪农杨氏”。杨彪十几岁时受家学影响,初举孝廉茂才。后来,他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任京兆尹时,他揭露了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杀害。历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
汉献帝时,杨彪历官三公(司空、司徒、太尉)。当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他据理力争。当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操将皇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任太常。看到汉朝衰微,便诈称脚病,无视世事。曹魏成立后,拒绝担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黄初六年(225年),杨彪去世,年八十四。只有一篇题为《答曹公书》的文章。
4 孔融(153-208年)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作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孔子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很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称孔北海。在任六年后,修城邑,立学校,举人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他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军,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的客人喜欢批评时政,言辞激烈,后来因为惹怒曹操而被杀。
[img]232183[/img]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为“扬(扬雄)、班(班固)也。“散文犀利简洁,代表作是《推荐你的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荡的现实。原著已经散落,明人张溥有《孔北海集》。
5 (?-215年左右)王邑
任河东太守,封安阳亭侯,受到河东官民的喜爱。当皇帝东迁经过安邑时,他贡献了食物。后来,曹操怀疑他被调任为大司农。王邑的调离也引发了卫固的叛乱。
6 张杨(-198年或199年)
割据河内的实力派。献帝东迁后,尽力供应粮食,并说服刘表提供资金修建宫殿。局势稍稳定后,张洋本人是外郡太守,决定不留在洛阳,回到野王身边,很快又被封为大司马。建安三年,曹操围吕布于下邳。张杨素与吕布相交,想出兵相救却因实力不足而无法做到,于是出兵东市,遥为呼应。不久,其部将杨丑杀死张杨,以应曹操,导致曹操尽收其部众。
7 段煨(-209年)
原来是董卓帐下的中郎将,董卓命令他屯兵华阴。
兴平二年(195年),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到华阴。段煨出营迎接,为献帝提供衣食。护送献帝的杨定与段煨不和,诬告他与郭思勾结。双方激战了十几天,被刘协劝说。建安三年后,他在黄白城打破了退役的李珏,杀死了李珏
,在许都、夷三族、刘协封段煨成“安南将军”之后,将李晗人押解、后守侯,长安太官到大鸿禄大夫。建安十四年(209年),段煨去世。
段煨在西凉军简直是异类:一方面不参与李郭的混乱;另一方面,领导部队务农,不掠夺,努力保持地方稳定。当献帝东迁时,他多次受到杨定等人的冲击,保持不变;可以说,他继续为献帝等人提供饮食,做到了最好。如果献帝在兴平时期李郭再次叛乱时能尽快争取段煨,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
[img]232184[/img]
8 刘虞(-193年)
刘氏三牧之一,德高望重的地方实力派。刘虞年轻时曾与盖勋、袁绍等人约定一起守护汉朝;也是一个合适的感情派对。天下大乱后,献帝派刘虞的儿子刘和到幽州联系刘虞,但道远阻塞,后来被袁术抓获。刘虞与公孙庾发生冲突,被公孙庾打败并杀害。
此外,董成、杨奉、种辑、韩暹、杨定等人或多或少都在献帝身边做出了贡献;后来,他们大多因反复无常被曹操、刘备等人杀害。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人只是反复的恶棍。一方面,他们保护汉献帝东归,另一方面,他们威胁要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不是真正的心。值得一提的是,杨奉、韩暹两个二货;智商低,性格差,令人惊叹。谁用他们谁倒霉。像盖勋、皇甫嵩等人心向汉室;但死得太早,也无法与汉献帝相连。
总结
第一: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汉献帝在东归途中的许多行为都是值得称赞的。长安饥肠辘辘,救济灾民;郭思反水,绝食相抗;种子等人构陷段煨,拒不下诏;可以看出,在礼制的框架内,这个少年已经尽力了。他展现了聪明、善良、毅力——而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软弱无能的庸主。如果不是这样,一群大臣就不会跟着他千里迢迢从三辅地区转移到三河地区;如果刘协当时没有比较好的声誉,汉朝就不会在四面八方反叛的时候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
不幸的是,当出生不合时宜时,聪明就是聪明。毕竟,他缺乏年龄和经验;“出生在深宫,比女人长”的刘协不能像刘备那样战斗、战斗、跑步,也不能像刘表那样独自降服一个州。若刘协能向刘备学习,早一点轻骑跑路,争取段煨、王邑等实力派支持;情况可能大不相同。一方面,它有很大的声誉,另一方面,它没有坚实的武装力量,只能由军阀控制和玩耍。
[img]232185[/img]
二是曹操迎奉献帝后,有人劝他采取行动。曹操说朝廷的股肱还多,不能轻举妄动。所谓朝廷股肱,就是那些手无兵却与地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央大员;或者少数有地盘有军队的地方实力派。对于大多数有影响力、受人尊敬但不当出头的鸟来说,等待它们自然衰老和死亡;对于地方实力派来说,引诱中央政府担任虚假职务;直接杀死那些面对面挑战曹操权威的人。三管齐下,汉朝的剩余力量在十几年内逐渐瓦解。但在瓦解汉朝的过程中,也得罪了太多的人,为曹魏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敌人。并形成了一整套套路,方便司马家族有样学样,篡夺魏室。所谓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盘点东汉末期忠于汉朝、忠于汉献帝的忠臣们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