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朱元璋和常遇春关系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
2002年7月,明洪武刚刚冲进千里,突破了元上都开平的常遇春,命令班师南归。结果,他在行军前往柳河河时突然死于重病,年仅40岁。
听到这个消息后,难以抑制悲伤的朱元璋甚至倒在了龙椅上。他在祭奠常遇春的圣旨中写道:“开拓之功,遇春居七八”。可见常遇春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很高。
然而,即便如此,朱元璋之后的一个举动仍然令人震惊。他命令宫廷画家为常遇春画一幅穿龙袍的全身像。
[img]227557[/img]
封建时代等级森严,名称、服装、住宅都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皇帝特意让人们画臣子穿龙袍的画像,这不仅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最后的。这件事太不可思议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句话会是后人的谬论吗?
答案是否定的,常遇春的龙袍画像一直保存到今天。
据记载,当时朱元璋命令画家画龙袍,被太祖悬挂在明朝功臣庙,在功臣榜上排名第二(徐达第一)。祭祀仪式结束后,常遇春之子常升特地请求朱元璋,让画家根据原画再画一幅,作为传家之宝。
在靖难之战中,他的妻子胡带着龙袍逃到云南避难。在过去的80年里,肖像仍然被常家严格珍藏。直到明孝宗大赦建文罪臣,常家才再次带着龙袍出现。
从那以后,常家虽然经历了战争,但一直小心翼翼地保留着这幅画像,从未丢失。几年前,中大历史系教授朱希祖、明史专家吴晗等专家反复比较研究,认为常家藏的龙袍是“开平王遇春公生前的真实面貌”。
换句话说,经常遇到春龙袍就像一件事,并非后人虚构。
[img]227558[/img]
龙袍雕像的保存为后人研究这个不寻常的故事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
从画中龙袍的风格来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子龙袍。龙袍不使用代表皇室的金色,而是使用明代官方服装中常用的深红色作为基础。因此,从形状上看,它更接近明清时期独特的“蟒袍”。
所谓蟒袍,是皇帝用来奖励有功之臣的赐服,上面画的图案和天子朝服上的龙纹特别相似,但蟒袍上画的蟒龙比正品金龙“少一爪”。如果不仔细研究颜色,很难从装饰上找到两者的区别。
当然,如果你经常在春像里穿这种蟒蛇服装,那么这件事就不会被人们读过。画中常见春穿的龙袍不是红底四爪龙纹的蟒袍。它介于两者之间。虽然是红色的底部,但它是一条真正的五爪金龙!
人们猜测,正是朱元璋的指示,画家们在画常遇春像时,才会使用这种比蟒袍高的特殊服装。这足以看出朱元璋对常遇春突然死亡的悲痛和遗憾。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重视常遇春,并非没有原因,正如前面所说,常遇春对明朝的建立,是有居功至伟的开拓之功。
[img]227559[/img]
早年,常遇春只是农村的盗贼,但自从1355年投奔朱元璋以来,常遇春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他曾经说过自己“能把十万人横行天下”,这也给了他一个“常十万人”的绰号。事实证明,他的话不是胡说八道。
1359年,常遇春以奇兵突击,攻克衢州,击败元朝数万精锐;
之后,采石集战争以先锋的姿态进入敌人,帮助朱元璋击败守军,占领太平,第二年去集庆(后来的应天府);
1360年,他与驻扎在池州的徐达联合作战,在外围伏击陈友谅,迫使他离开江州。第二年,他带领3万士兵与冯国胜等人合作,打破了陈友谅数十万人,瓦解了后者对应天空的猛烈攻势;
在鄱阳湖决战中,吴和汉决定了胜负,经常遇到春天。他们不仅严重伤害了陈友谅的将军张定边,还利用小船纵火不断给敌人制造混乱。在朱元璋乘船搁浅的危机时刻,他们用简单、粗糙但有效的冲击方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可以说,常遇春几乎参加了朱元璋开拓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朱元璋怎么能不关注这样一位“摧锋陷坚”的将军呢。
陈友谅灭亡后,元朝对朱元璋阵营的威胁首当其冲。在历次攻占元大都、征服陕西的战役中,常遇春一直以副将军的身份与徐达合作。
常遇春、徐达、李文忠三人,可以说是朱元璋摧毁元朝最重要的军事将领。而他自己也在摧毁元朝的战斗中“筋疲力尽”,失去了这样一个信用和努力工作的将军,朱元璋怎么能不心痛呢。
当然,与开国第一英雄徐达相比,经常遇到春天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然而,徐达死后,虽然他也享受到了一系列的待遇,比如分享寺庙和留下功臣庙,但他没有龙袍画像的荣誉,这实际上非常有趣。
[img]227560[/img]
很多人猜测朱元璋在奖励春天的时候用力过猛,这也和当时的军事环境有关。
春季死亡时,虽然北元遭到明朝的多次暴击,但毕竟是百足虫死而不僵。元顺帝、王保保等北元势力依然活跃在宁夏、甘肃等地。可以说,新生的明政权随时都有被侵扰的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下大力气哀悼常遇春这样一位功臣良将,尤其是龙袍画像等一些逾制行为,也能起到鼓舞士气、鼓舞人心的作用,尤其是那些拼杀疆场的武将。
朱元璋有多喜欢常遇春? 看看这件龙袍像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