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马苏,感兴趣的朋友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的马苏是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幼稚,这个名字听起来像幼稚。马苏似乎真的很有名。虽然他读了很多书,但他还是长不大。他的想法幼稚而简单。
[img]215730[/img]
果然,就在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诸葛亮命令赵云和邓芝作为疑军占领吉谷(今陕西汉中北),亲自率领10万军队突袭魏军守卫的祁山(现在在甘肃)。当时,长期经历战场的老将魏燕和吴毅表示,他们应该以这些人为先锋,诸葛亮违反公众意见提拔马苏,任命马苏为先锋,带领各军队前进。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合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阻挡马苏。由于马苏违反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驻扎在南山,部队分配混乱,马苏的先锋王平多次建议马苏,马苏不采纳他的计划。而且马谡依靠南山的地形,不在山下守城邑。张合断绝了马苏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大败马苏,马苏的士兵败逃四散。诸葛亮进军没有落脚据点,只好攻占西县1000多人回汉中。因此,马谡被判入狱,被判处死刑,诸葛亮流泪斩首他,马谡死时只有39岁。
[img]215731[/img]
这是三国“诸葛亮流泪斩马苏”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然而,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看历史并不完全一样。
《三国志·诸葛亮传》确实说诸葛亮“还在汉中,杀苏谢众”。《王平传》还说:“丞相亮既杀了马苏,也杀了将军张林和李盛。
但《马苏传》却说:“苏下狱物故,亮为之流鼻涕。
物故这是对死亡的委婉说法。可以看出,马苏被判处死刑,死刑没有执行,马苏自己在监狱里“死”,没有等诸葛亮流泪,他死了。诸葛亮的传说、《王平传》中所说的“杀”、“杀”马苏等,应理解为判其死罪的含义。
《马苏传》裴松之引用《襄阳记》说:“苏临终与亮书说:明公视苏犹子,苏视明公犹父,愿深只杀枪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苏死无恨于黄壤。”
[img]215732[/img]
值得注意的是,马苏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而不是面对诸葛亮说话。可以看出,马苏下狱后没有见到诸葛亮,诸葛亮也没有去监狱看马苏。如果他们能见面,就没有必要写信了。在这种情况下,口头上的话可能不会传播下去。诸葛亮在京剧《失空斩》中流泪斩马苏的生动场面不太可能。
有趣的是,《向朗传》说:“朗素和马苏很好,苏逃走了,朗知道,恨,免官回成都。”这表明,街亭败后,马苏没有主动向诸葛亮请罪,而是逃避了犯罪,向朗知道,犯了庇护罪,被诸葛亮免职。
从《向朗传》可以看出,马谡打败仗后,怕惩罚逃跑,不是小说《三国演义》说的那样,而是“跪在账前”。应该被别人抓回来。
[img]215733[/img]
需要注意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父亲也因为马谡的牵连而受到了昆刑。《晋书·陈寿传》说“寿父为马谡参军,苏被诸葛亮惩罚,寿父也被昆刑”。
诸葛亮斩马苏真的流泪吗? 事情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