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认识袁绍和汉献帝,
董卓被吕布王云暗杀后,献帝终于在与兴平(公元195年)的两年里摆脱了凉州势力的魔爪,从长安东归洛阳。这时,虽然汉朝已经接近名存实亡,但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骆驼比马大”,如何处理东归献帝,成了考验各方政治智慧的大问题。
[img]215292[/img]
汉献帝
众所周知,曹操成功地“威胁天子,命令诸侯”了最后的结局。然而,从献帝东归的路线来看,他是袁绍先到的河东郡。郁授、田丰两人都劝袁绍一定要“以天子为诸侯”。作为当时最著名、最强大的“诸侯”,袁绍并没有“迎献帝”,这让曹操白白捡起了献帝的“肥肉”,白白失去了这个好机会。之后,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又被曹操打败了。这种失败使袁绍陷入了灭亡的螺旋。
[img]215293[/img]
官渡之战
多年来,全世界都认为这是袁绍“愚蠢无知”“有眼无珠不知货”,从而“白白放走”献帝。但公平地说,袁绍的“四世三公”,自起兵伐董卓以来,一路高歌猛进,帐下人才济济,也是当时威望最高、实力最强的。他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后人可以说他不如曹操“厉害”,但给他贴上“愚蠢无知”的大帽子太过分了。那显然是袁绍先遇到的献帝,为什么他却放弃了“以天子命令诸侯”的机会呢?
@ 献帝存在“合法性”问题
为了方便掌权,董卓进京后强迫少帝刘辩自杀,而同父异母的弟弟,年纪较小的刘协为帝,即汉献帝。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主要的“正义”之一就是董卓“杀少帝”。当时联军确实质疑献帝的合法性。从袁绍的角度来看,他曾经是反董卓联盟的盟主,献帝只是为董卓而建立的
“恶之花”结出的“恶之果”,他迎奉献帝的主观情绪一开始可能就不足。
[img]215294[/img]
三国“万恶之源”董卓
第二,袁绍势力内部争论激烈,使袁绍犹豫不决
沮丧的和田峰支持欢迎皇帝。早在袁绍第一次占领冀州时,郁教就为袁绍规划了未来的道路:“欢迎在西京开车,洛邑复宗寺”。后来,当皇帝来到河东县时,郁教再次说服袁绍,他必须欢迎皇帝,并试图勒索皇帝来命令诸侯。并警告袁绍,如果他不这样做,就会有人先登上。
[img]215295[/img]
抑授可能是袁绍账下最厉害的谋士
但郭图和淳于琼认为,汉朝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汉朝的复兴更是“痴人说梦”。袁绍兵强马壮,本来可以自己“自立门户”,但如果他迎来了献帝,那就是“君臣之分已定”,以后会有很多制约(从此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说白了,立了献帝,袁绍自己也失去了获得九五之位的机会,最多只能是极人臣。(郭图和淳于琼的话,在曹操身上完全应验,曹操一辈子都不敢称帝)。
[img]215296[/img]
郭图被戏称为“没有出对主意”
正反两派,激烈的辩论,也各有道理,也使袁绍无法立即决定迎献帝。
@ 袁绍自己的野心最终促使他不迎献帝
东汉时期,史家豪族猖獗。世家豪族实际上控制着官员选拔和行政治理的两大权力。在世家豪族眼里,皇帝不是“至高无上”,而是大家推荐的“吉祥物”。说四世三公的袁绍没有野心,那绝对不切实际。例如,当袁绍成为关东联盟的统治者时,他想成为一个“另一个中央政府”,以幽州牧羊人刘玉立为皇帝,但遭到了刘玉本人、曹操、袁术等人的反对。此外,董卓的威胁还没有解除,所以他不得不放弃。但时代变了,此时的袁绍,已经领导了北方四州,名声最明显,实力最强,他心中的野心也扩大了,觉得自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统一中国。事实上,当时很多人也证实,如果袁绍进攻,他应该能够在短时间内击败其他诸侯。在这个时候,如果你是袁绍,你坚信你可以展示你的拳头,很快统一中国,那么你认为你还需要找到一些东西来迎接你的头发号码吗?
[img]215297[/img]
其实袁绍也是一代杰出人物
事实上,即使袁绍真的迎来了献帝,他真的能和献帝长期共存吗?答案是否定的。他的实力太强,献帝太弱。强势居下,弱势居上,这是不可能长久的。献帝于袁绍,就像曹操说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与袁绍相比,曹操虽然有一定的实力,但远不强大。他周围都有强大的敌人,他正在努力寻求最基本的生存。而献帝作为弱主,却能给曹操“合法性”和“正统性”。被强敌包围,苦苦挣扎的曹操,自然从心底感受到“如获至宝”。@ 即使袁绍迎来了献帝,他们也不能长久,而是曹操,才是献帝最理想的“归宿”。事实上,曹操一辈子都不敢称帝。即使曹丕称帝,献帝也留住了自己的生命,成为了“山阳公”,这对于一个末代皇帝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结局。
袁绍首先遇到了汉献帝 最终为什么曹操威胁天子让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