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被贬的颜真卿是如何独守平原郡的,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的,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颜真卿,字清臣,别号应方,出生于景龙三年(709),被吊死于兴元元元年(784),任仕于唐代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
[img]206288[/img]
说起他,今天很多人都会说:“那是唐代楷书大家。”的确,他和赵孟、刘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世界夸耀他的楷书,气势磅礴,前所未有,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它被称为盛唐的气象,被尊为面子。
颜真卿虽然以书法闻名,但他的工作并不是书法家,所以称他为唐朝忠臣更为合理。为什么要这么叫,要从他著名的行书《祭侄手稿》开始探索。
如果观众不仔细阅读这部作品的原始故事,他们仍然认为它充满了涂鸦,其中一些字迹不知道该说什么。它享有“世界第二行书”的美誉,是颜真卿祭祀侄子颜季明的草稿。这篇文章有234个字。根据研究,整篇文章只蘸了七次墨水。可以看出,颜真卿的文思泉涌,他的思想与文字融为一体。文字的墨水技巧与颜真卿当时的悲伤完全融为一体。
为什么颜真卿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心里很难过?他不得不提到创作背景。它创作于唐乾元年(758),即著名的安史之乱。
[img]206289[/img]
天宝14年(755),随着唐玄宗的日益昏昏欲睡和衰老,安禄山的野心爆发了。11月,安禄山汇集了15万军队和盟友,指向洛阳。由于中原多年来没有战斗,朝廷和当地官员毫无准备。再加上安禄山的收购,叛军一路南下,他们的地方仍然无人居住,河北迅速沦陷。
《资治通鉴》记载:“禄山乘铁舆,步骑精锐,烟尘千里,喧嚣震地。当时海内久承平,百姓累世不知兵革,突然闻到范阳兵起,远近震撼。河北都在禄山统内,经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迎接,或弃城逃跑,或被俘虏,不敢拒之门外。”
平原县的颜真卿已经准备好抵抗叛军了。早年得罪宠臣杨国忠,被贬平原县,成为当地太守。这时,安禄山作为东平县的国王,成了他的顶级老板。
来到平原县后,他听说安禄山别有用心。他第一次意识到安禄山可能会叛变,于是颜真卿开始层层准备。首先,他假装开始训练军队防洪;第二,他编辑自己的书,制造错觉,让安禄山放心,他的文人;@ 他很早就和安禄山的下属刘客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第四,联系常山县的兄弟颜高卿,共同做好防御准备。
几年后,在安史之乱中,颜真卿是第一个将消息传给唐玄宗的人。与此同时,他发布了号召,联系了沦陷地的士兵。同时,他还被推为17个县的盟主,合并了30万名士兵守卫潼关一线。因此,叛军的起义路线被打断了。当黄河以北全部沦陷时,他还带领沦陷地的士兵们进行了美丽的反击,收复了各大县县。
有喜也有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安禄山的叛乱,但同时也是颜氏一门壮丽的开启。
[img]206290[/img]
十五年正月(756),叛军将领史思明攻打颜真卿兄弟颜高卿所在的常山郡。颜高卿昼夜防守,拼死作战,城中兵员日益不足,物资日益短缺。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颜高卿的儿子颜季明被俘,叛军想强迫颜高卿投降。颜高卿拒绝屈服,最后颜季明被斩首于城下。正月八日,常山郡陷落,颜高卿及其幼子、下属被叛军俘虏,被送往洛阳,见安禄山。
安禄山用极其残忍的手段折磨和杀死了他们。他命令颜高卿绑在天津桥柱上,要求肢解和吃他的肉。颜高卿骂叛军,于是叛徒割断了舌头。最后,颜高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被杀,65岁。也就是这一天,颜高卿的小儿子颜生、侄子颜旭、袁都被截了手脚。颜氏家族多达30人被杀。
直到乾元元年(758),颜真卿请人到河北四处走访,只找到了哥哥颜高卿的一只脚和侄子颜季明的头骨。颜真卿在悲愤交加中一次性完成了《祭侄手稿》。这份手稿是世界第二行书,正是真情流露和颜氏家族的坚定爱国主义。
至德元载(756),战局变得更加危机。颜真卿和将军虽然在平原县、博平县、清河县有很强的防守,但其他县已经沦陷。经过讨论,他们在10月份结束了对平原县的坚持,渡过黄河,投奔了唐肃宗李亨。
安史之乱,被贬的颜真卿是如何独守平原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