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shàn)绰号阿斗。昭烈皇帝刘备的儿子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他年轻时经常受苦。幸运的是,赵云将军两次获救。刘备定义宜州,进入蜀国。蜀汉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王子。他于公元223年继位为皇帝,在位42年。在此期间,他崇拜诸葛亮为父亲,并支持姜伟北伐。在位后期,他相信黄浩,导致蜀汉逐渐衰弱。
三国后期,夷陵战争结束后,东吴与蜀国形成联盟,保暖,没有实力与强大的魏国竞争。魏国内部的斗争终于结束了。司马家族杀死了曹爽将军,废除了曹芳皇帝,完全控制了魏国的政权。
[img]205427[/img]
公元265年,司马昭终于受不了了,努力统一三国,于是发动了伐蜀战争。面对奄奄一息的蜀国,魏派出了近20万军队,邓艾、诸葛、钟会兵分三条路向蜀国进发。
[img]205428[/img]
瘦骆驼比马大。蜀国将军姜伟自然拒绝在战争前降落,并主动迎接他。原来,姜伟想依靠蜀国剑阁的自然屏障,组织一批防御力量来抵抗魏国的犯罪。
但事与愿违,邓艾巧妙地避开了姜伟设置的防御工事,从小路杀到绵竹,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蜀国皇帝刘禅不知所措。
在蜀汉光禄医生乔周的劝说下,刘禅主动屈服,魏国也将其分为安乐县国王。听了这个名字,我们可以想到魏国当时对蜀国的刘禅有多蔑视。
[img]205429[/img]
从那以后,蜀汉逐渐从三国的地图上消失了,后人看到的是,无法帮助的阿斗把蜀汉的江山交给了魏国,刘禅也成了蜀汉的罪人。
三国鼎立,蜀国成为第一个被摧毁的国家。刘禅主动投降。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还是当时的蜀国根本没有能力与魏国竞争?
君主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当国家灭亡时,君主自然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从表面上看,刘禅的懦弱和无能似乎是蜀国的灭亡和刘禅的投降,但事实上,刘禅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蜀国的人民。
[img]205430[/img]
对刘禅来说,邓艾带领的军队就在他家门口。只有三种选择,要么战斗,要么奔跑,要么下降。战争当然不是第一选择。它根本不是对手。这只能是被屠杀的后果。
跑,只能跑到东吴,就像他的父亲刘备一样,逃到东吴,东山再起?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毕竟,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由诸葛孔明和周瑜等两位才华横溢的人物组成的。
现在蜀国已经没有这样的实力了,东吴也永远不会接手,毕竟这个烫手山芋会直接加速东吴本身的灭亡。
[img]205431[/img]
投降可能是唯一的选择。投降不仅是为了保护生命,也是为了保护蜀国人民免受战争的痛苦。作为三国鼎立时期第一位臣服的君主,魏国不会伤害他。毕竟,他应该为苏州树立榜样,善待蜀国君主也可以展示魏国的风格。
经过几次比较,也许刘禅的投降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蜀国努力战斗,可能会有一线希望,可能会扭转局面。
让我们来看看双方的实力比较。夷陵战争后,蜀国精力充沛,全国人民约100万,士兵超过10万,分布在蜀国各地。
魏国的人口是蜀国的六倍,高达600多万,而仅来伐蜀的士兵就达到了20万左右,中国还有40多万军队。与这样的实力相比,蜀国即使拼命一击,也绝对没有希望。况且姜维在前线,能打得比他更好的将军也不复存在。蜀国打什么?
[img]205432[/img]
但无论如何,不战而降的确是懦弱。毕竟蜀国的前辈都是勇敢善战的。三国后期,蜀国其实已经走了大势所趋。除了占据地理位置的优势,没什么好说的。如果你想失败,姜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谋臣,你就没有谋臣。
魏国迟迟不动手,不是吴蜀联盟,而是魏国窝里打得不可开交,根本不在乎伐蜀。
[img]205433[/img]
夷陵战争结束后,诸葛亮虽然还在北伐中原,姜维继续九伐中原,但都没有什么大成就,多年来战争消耗的粮草已经完全拖累了蜀国。
普通人已经苦不堪言,很累,即使魏国不伐蜀,其实蜀国自己也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
毕竟诸葛之才再也没有后人了,更别说这个扶不起的阿斗了。事实上,蜀国的内部并不和平。刘禅重用黄皓。这个人无才无德,是无能之辈。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他压制朝臣,欺上瞒下。而且魏军伐蜀时,朝中投降派压倒性占上风。刘禅平时沉迷于玩耍,对与蜀国作战没有信心。
刘禅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他的父亲很快就去世了,他在中年时失去了妻子。虽然刘备从小对他的精心培养从未停止过,但赵云绝望地救出了这位国王。他文武不全,无能。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天赋,据估计蜀国的命运将更加坎坷。
[img]205434[/img]
虽然姜伟有将军的才华,与魏国钟会也试图举兵谋反,但事情还没有成功,他就被杀了。蜀国灭亡后,刘禅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名句,成为蜀国永恒的罪人。即使有诸葛亮这样的父亲,泥也帮不了墙。
蜀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仅仅是因为刘禅不能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