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纪中后期,北宋朝廷遇到了一件非常懦弱的事情:经济繁荣的北宋多次被实力较差的西夏王朝打败。有兴趣的读者一起看看吧!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军在三川口歼灭北宋刘平、石元孙之部,临西北重镇延州城下;康定二年(1041年),西夏军在好水川地区再次击败宋军,宋军士兵战死万余人;庆历二年(1042年),西夏大举入侵北宋,宋军在定川战役中大败,主将葛怀敏战死。
[img]204624[/img]
这三场战役结束后,宋完全转向了西夏的防守,并采取了浅进攻建设战略,依靠边防地区的大量堡垒来抵抗西夏的进攻。这一举动也很有效,西夏的突袭也受到了显著的抑制。但在神宗即位后,西夏陷入了混乱,双方的战争又开始了。宋军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进攻,结果以西夏的胜利告终。
仁宗的美德是众所周知的。神宗是一位振作有为的皇帝。北宋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甚至出现了“盛治”的形象。在这一时期,西夏王朝在兴庆建国后,一切都在等待繁荣。它的力量不能和北宋同日说话。为什么巨大的北宋反复打败西夏,西夏偏居西城,实力较差?
[img]204625[/img]
屡遭失败无疑是战斗力不强。作者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削弱了北宋的战斗力。
首先,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结束了军政统治,开启了文人治国的新时代。从此,宋朝走上了崇文抑武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抑制军权独揽的政策和制度。例如,“更加守法”导致士兵不知道将军,将不知道士兵,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另一个例子是,招募的士兵没有士兵的决心和勇气。与西夏士兵相比,这些差距仍然很明显。
二是军队内部腐败严重。包拯感受到官场腐败,曾说过“幅员至广,官员至众,十有六七是国内暴政。"(包孝肃奏议·选举)这反映了北宋腐败的现状。在军队中,腐败现象更为严重。很多人认为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其实是“以腐败换兵权”。这句话虽然言之过激,但也反映了真相。在一定程度上,内部严格防范是对武将毫不顾忌腐败的纵容。北宋灭亡前夕,军队有六大弊端:“一天,上下收敛;二天,举放营债;三天,聚集赌博;四天,差使不均;五天,防送太远;六天,单身无火聚。"(宋史志卷146)虽然中期没有后期严重,但也是买卖官吃空薪的严重现象。腐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自然是赏罚不分,军功不明,军纪会逐渐恶化。
第三,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看,北宋军队在装备上普遍优于西夏。但这种强度也大多限于规模和数量。西夏的冶铁技术并不比北宋差,当时有了风箱,西夏人可以创造许多先进的武器,如锋利的西夏剑、穿透能力强的木羽箭、灵活的旋风炮等。另一方面,宋军因腐败导致军备供应质量下降,许多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装备被送上战场。西夏军除武器外,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战马。自古以来,宋军的马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无与伦比的。
总的来说,虽然宋朝很大,但它不应该真正强大,尤其是在西夏。不幸的是,尽管宋朝统治者知道自己的弱点,但尽管王安石在后期尽了最大努力改变了他们的改革,但他们已经积累了很多,很难回来。最后,北宋在年轻的金国面前脆弱,成为亡国的反面典型。
北宋总是被西夏吊打。他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