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不断发展,让大家摆脱历史的迷雾,回到剑影时代,看看太监吴良辅的故事。
秦末,赵高大权掌握,指鹿为马,开启了宦官干政的先例。东汉、唐末、明末,宦官是朝廷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然而,在清朝,宦官干政的事情很少发生。原因与孝庄杀了一个太监有关。太监叫吴良辅,是顺治皇帝的心腹。
[img]204443[/img]
清朝顺治时期著名宦官吴良辅多次出现在《清史稿》中,得到了顺治的信任。顺治十一年,吴良辅推进内务府改革,在朝廷引起轰动。清军入关前,宫内宦官少,宫内事务均由内务府管理,而内务府总管多为皇室成员。清军入关后,随着宦官数量的增加,管理越来越不便。为了争夺权力,吴建议顺治改革内务府在宫中设立“十三衙门”来管理宦官。吴建议担任太监总监。
事实上,吴良辅的“十三衙门”是明朝的“二十四衙门”。明朝时期,为了方便宫中宦官的管理,宫中设立了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司礼监、内官监、尚衣监都是“二十四衙门”之一。明末,“二十四衙门”首领宦官权势日益增强,干涉朝政,导致明朝官场畸形。宦官干政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img]204444[/img]
吴亮辅助模仿明朝的宦官管理模式,引起了朝野的反对。其中,包括孝庄皇后在内的孝庄皇后担心此举会扩大宦官的权力,可能会引起宦官的统治,并强烈反对这一建议。然而,由于当时顺治已经统治了自己的政府,统治了自己的权力,孝庄无法改变。然而,顺治也做出了妥协,规定如果宦官将来与外交部长交朋友,他们将斩首公众。出乎意料的是,仅仅四年后,顺治就食言了。
顺治十五年来,朝鲜发生了一起重大案件。大学生陈之选、御史王秉乾、都督同知王之纲等人因交太监而被曝光。顺治命令严格调查。结果,他们交的太监竟然是吴良辅本人。顺治已经准备好了屠刀,但听说这个案子指向了他的心腹宦官吴良辅,最终改变了主意。以“恐株连多,姑从宽,一概免查”为由,顺治只将陈之选等人充军,选择包庇吴良辅。吴良辅毫发无损,继续横行朝堂。
顺治十八年,顺治皇帝死前,吴良辅再次被“委以重任”。正月初二,顺治皇帝病重。为了尽快恢复健康,顺治做了两件事,一是赦免世界,二是派吴良辅为僧。五天后,正月初七,顺治皇帝死了。
也就是说,顺治在去世前五天安排了他最信任的宦官剃头出家。顺治皇帝早就有向佛的意图了。他安排吴良辅出家有两种可能性
,首先,让这个心腹的人代表自己实现自己的愿望,其他人都不放心。第二,临终前为吴良辅安排一个更好的地方,以保护吴良辅。
[img]204445[/img]
然而,顺治没想到的是,顺治刚死一个月,吴良辅就被活捉送往首都,然后被杀全族。《清史稿·圣祖本纪》云:
二月桂未,上释服。乙未,朱有罪内监吴良辅,罢内官。
也就是说,2月初,顺治一个月后,康熙下令杀死吴良辅。请注意,康熙当时只有8岁。事实上,杀死吴良辅的人是孝庄太后。尤其是最后三个字“罢内官”,这就是吴良辅真正被杀的原因。
所谓“罢内官”,即撤销“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制度。孝庄太后出生在内蒙古草原。嫁给皇太极后,她长大了。她非常了解关外的内务府制度。同时,他也知道明朝的灭亡与宦官有很大关系。因此,顺治死后,她立即下令杀害吴良辅。吴良辅本来就是出家的人,远离红尘,若没有必杀不可的理由,孝庄估计不会去这浑水。显然,要杀他,就是想借吴良辅以身作则,撤“十三衙门”,以警示后人。
从结局上看,孝庄的做法极其聪明。有清朝,从此没有宦官干政。当然,清朝宦官不干政。除了孝庄的努力,还有康熙、雍正、乾隆等人不断坚持的效果,但孝庄的成就不容忽视。
顺治死后,他心腹吴良辅的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