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北宋名将狄青,大家都会想到什么?
北宋著名将领狄青在西夏抗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样,狄青也是一个英俊的年轻人。说他是宋朝第一个英俊的人也不算太多
历史记载:青每次出入,都会聚在一起,直到路被堵住。狄青走在街上,都是那种会被围观的阳刚男孩。
即使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哥哥在充军服兵役时脸上刺着字,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外表。他也很受欢迎。他被选为皇家仪仗队的马兵
[img]200420[/img]
这种英俊不仅体现在他身上,也体现在他的儿子狄咏身上。宋哲宗为大长公主挑丈夫时说:“一定要像狄咏一样。”
然而,这样的外表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好处。相反,即使他在对抗西夏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经常被人看不起和排斥。欧阳修和文彦博是北宋官场上最强大的人物之一
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7月,欧阳修上书宋仁宗请求罢免狄青,洋洋洒洒数千字,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反而有很多赞美之词
“青之事艺,实在太人了”、“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找不到问题就编造问题,最后把当年的一场水灾归咎于狄青
如果说“水者阴也,兵也阴,武将也阴也”,你就说,离不开谱,强行感受
文彦博也排斥狄青,理由更清楚,“朝廷怀疑”,要求罢免狄青,宋仁宗不忍,认为狄青是忠诚的
文彦博立刻说:“太祖不是周世宗的忠诚吗?”一句话戳到了命脉,立刻站在文彦博的一边
所以欧阳修如此排斥狄青,两人之间有什么深仇大恨,其实并非如此,狄青不是那种会得罪人的人
狄青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孩子,从来没有读过书,但他学会了很好的武功。因为兄弟的经历,他走上了参军的道路。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他获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
而他,没有这些军事成就,傲慢自满。相反,他兢兢业业,为大宋朝的安全尽了最大努力
狄青脸上被刺伤,行军打仗时戴着面具。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水擦掉,但他觉得留下来可以鼓舞士气,而不是那样做
[img]200421[/img]
一个为了军事而不顾自己为官尊严的将军,怎么会是一个自满的人呢?不是自己的功劳,狄青从不欺负
昆仑关一战后,当地首领侬智高败逃,有人让他报告侬智高已死,用来邀功,狄青却直接说“不敢诬告朝廷以贪功”
不仅如此,狄青还喜欢把自己的功劳推给身边的人。历史记载:“为人细心寡言,必须审中机会后发,行师先正队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特别喜欢推功与将佐。”
这样的将军,为兵士所喜,也应该为皇帝百官所喜,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一切,只是那个时代造就的
在文德致治的大宋朝,武将是心照不宣的二等人,所以不要说对一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将军应该有的尊重,至少不应该有嘲讽和排斥
但文官们背后称狄青为“赤枢”,十分看不起他。而且不仅百官看不起他,连布衣妓女都看不起军士
有一次,韩琦宴请狄青,妓女白牡丹为他倒酒,当场出言不逊“劝斑儿一杯”,讽刺狄青脸上的纹文,最后只是被杖
再一次,狄青自己的宴会上,邀请了布衣刘易,宴会上“优人以儒为戏”,刘易以为是狄青故意为之,破口大骂“青卒敢尔?”
最后,狄青向刘易道歉,这件事才结束
武士没有资格控制宋朝的权力,因为他们害怕将军的变化,所以他们压制了武将。一旦权力太大,君主就会怀疑
从士兵到元帅,狄青终究权力太大,威望太高,被罢免,离开京师去陈州
即便如此,大宋朝廷对他还是很难放心,每个月都会派使去看他,叫抚问,其实是监视,免费的狄青生了异心
一个为大宋朝取得巨大成就的将军被这样对待,甚至因为每天的担忧和恐惧,于嘉佑去世两年
[img]200422[/img]
被宋朝这样对待,死后才加封,陪葬皇陵,多讽刺啊。一代将军,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怎么能不让人后悔呢?
而那些铸就他悲惨结局的文官,却没有受到批评。混在宋朝官场的文官武将,可能没有深仇大恨
然而,正是文官对武将的自然蔑视,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采取行动,但他们有不同的立场,所以他们试图移动对方
所谓“四面声连角,千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京都的文官们怎么知道战场上的狼烟?
当武将士兵在前线努力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国家和平时,那些远离京都的人可能已经唱歌跳舞,唱诗作赋,享受很多乐趣
若大宋对武将有一丝宽容,也不会有一分为二,被打得毫无反击力的结局
狄青,北宋名将,被欧阳修、文彦博排斥,他有什么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