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东汉末年分为三国,诸侯割据,征伐不断,在世界纷争之际,也是名将辈出的时代。
[img]199686[/img]
诸侯众多,这些名将择主而事,而有些主人却因各种原因在斗争中失败,幸存的名将知时务者为俊杰,投降换主人的事也时有发生。
比如张辽、张颌、黄忠、姜维、太史慈等,就连一向以忠义著称的关羽,也有过不得不降曹的经历。
他们的投降被理解了,没有人看不起他们,但他们被重用了。但是,为什么关羽被禁止投降而被鄙视呢?
事实上,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img]199687[/img]
一是余禁已经老了,不如以前有用了。
于禁在曹操开始的时候就跟着曹操打天下,算是老兵了。于禁投降关羽后,几经辗转反侧回到曹魏阵营,早已老了,面容憔悴,白发苍苍。
这时,曹操去世了,新主人曹丕鄙视年迈、晚节不保的于禁。虽然他没有在朝廷治罪,但他被要求去曹操的陵墓。
曹丕让人们在那里画庞德英勇不屈、于禁投降的场景。看到这些,于禁感到羞愧和羞愧。结果,他病不起,很快就死了。
曹丕羞辱了禁令,这与于禁年纪大了,不堪重用有很大关系。
[img]199688[/img]
第二:人们心中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对比过大。
别人的投降可以被时人接受。为什么禁止投降不被接受?这与时人对禁令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对比有很大关系。
于禁很早就跟随曹操,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争,在曹操五子良将中排名第一,深受曹操的信任。
于禁被曹操任命为左将军,拥有假战斧的权力。他的权力甚至相当于刘备阵营中驻扎的关羽。可见曹操对禁令的信任。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受到信任和高权重的将军,在战败后选择了投降,这让曹魏阵营非常失望。
《三国志》:我知禁30年,何意临危难,反而不如庞德邪!
[img]199689[/img]
庞德原本是马超手下的人,后来很晚才投降曹操。他的地位远不如禁令,但他在关羽面前凌然受死。
相比之下,于禁更是让曹魏失望。
三是三国大格局已定,各方更加重视忠君。
东汉末年诸侯并起时,天下大乱,鹿死谁手犹未知,谁也不知道自己效力的主人能不能笑@ 因此,投降更容易被接受,毕竟良禽择木而息,良臣择主而事!
然而,在禁止投降时,曹、孙、刘三家的基本形势已经形成,三国的大格局已经基本确定。
[img]199690[/img]
这时,不再是战争初期轻易投降的时候了,三方阵营更注重将领的忠诚。就在这时,高权重的于禁投降了,没有庞德那么有骨气,这不仅让曹魏看不起,也让关羽和孙权看不起。
@ 不寻常的于禁在晚节投降,这让曹魏阵营失望,严重偏离了他们的期望。更强调忠君的曹刘孙看不起禁令的选择。
由此可见,对一个人的期望太高,更容易鄙视他所犯的错误。
[img]199691[/img]
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国事如家事,历史也是现实,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三国志》《中国通史》。
三国时期其他武将投降没关系 为什么禁止投降会被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