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李训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往下看。
宦官是唐代封建专政的畸形产物,但越是昏庸,越有人能审时度势,在黑暗政治中运筹帷幄,冲出重围,成为时代的赢家。李训既得进出禁,有机会接近皇帝,便争取唐文宗的信任。封建皇帝虽然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是最孤独的人。唐文宗正处于盛年,想有所作为。然而,他在九重之内,被周围的人和他自己封闭了。他周围没有值得信赖的人,也听不到外面的真实情况。李训和郑注到他身边后,经常告诉他朝臣和民间发生了什么,逐渐成为他的耳目。李训一直讨厌宦官的力量。
[img]197938[/img]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真正能在政府中站稳脚跟的往往是家族力量的有力支持,但他们没有杰出的家庭背景。他们个人也有自己过去的坏事,这使他们出名了。在朝廷上下,大家都知道他们是王守澄的人,靠宦官的方式得到皇帝的青睐,所以他们在朝臣中非常孤立,遭到了普遍的反对。朝中大臣坚决排斥李训、郑注,严重威胁着他们终于找到的既得利益和地位,成为他们政治上的首要障碍。因此,他们被迫反击,在王守澄的支持下,再次在朝廷掀起罢官运动。
[img]197939[/img]
自大和八年九月以来,在唐文宗和宦官的支持下,李训和郑注先后贬低了李德裕、路隋和李宗,以及大量反对他们的朝臣。大和九年九月,李训、郑注在政治上的各种反对势力几乎全部被驱逐出朝廷,罢官运动才结束。与罢官运动相对应的是李训、郑注在朝廷的政治地位直线上升。李德裕罢后,李训迁为翰林侍讲学士,郑注为太仆卿。李宗闵罢后,又增加了李训为兵都侍郎、翰林学士、知制高。郑注也晋封为工部尚书、林侍讲学士。汉林学士知制一职李训非常重要。
根据中唐官制,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可以随时应皇帝的号召直接进入内廷。他们的职责主要是为皇帝撰写任免将相、立王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的诏书。为了保密,首相不能处理。翰林学士身处政治中心,具有皇帝顾问、幕宾和机要秘书的性质,时人称之为“内相”。这表明,随着罢官运动的深入发展和李训政治权力的不断扩大,李训实际上已经掌管了国政,李训开始在朝廷组织自己的政治集团。他利用罢官运动中出现的权力真空,将志同道合的人安排在重要岗位上。
[img]197940[/img]
舒元舆是李训的老朋友,李训把他提升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实际长官,负责纠弹百官过失,地位十分重要。这样,舒元奥就成了李训的主要助手。李训在洛阳时,郭行余是老相识,被召为大理卿顾师胤和李训同年进士,被介绍为水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人也做了安排。随后正式形成了李训政治集团。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激烈斗争,李德裕、李宗闵等公卿老臣相继失败,朝廷再也没有力量与李训政治集团抗衡,王凡等老臣也纷纷投靠。夺取权力的障碍已经被消除。
拜相执政,极人臣,是李训日夜追求的,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李训政治集团的势力已经掌权,赢得了唐文宗的青睐,达到了顶峰。虽然李训此时风光无限,但他永远不会想到盛宠会成为引火自焚的利器,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的首领会被宦官倒挂在城门上。
李训是怎么看待宦官的?他是怎么上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