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高滔滔的真实形象如何?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清平乐》中的高滔滔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她是北宋宣仁皇后高氏。儿子宋神宗去世后,由于孙子赵旭继位时只有8岁,太后高氏可以听政。在执政期间,她诚实、诚实、勤俭,创造了“元佑之治”。然而,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对北宋末期影响巨大的“元佑党争”。
[img]197876[/img]
高滔滔出身官宦之家,历经四朝也垂幕听政
高滔滔是建雄军节使高继勋的孙女。他的父亲高遵甫曾任北方车间副使,因此他出生在一个官方家庭。庆历七年(1047年)3月,15岁的高涛涛嫁给了岳州团练使赵宗实(后来改名为赵曙),被授予京兆君,第二年生下了长子赵旭(后来的宋神宗)。
虽然赵宗实不是宋仁宗赵真的亲生儿子,但宋仁宗早年没有儿子。赵宗实从小就被接入宫殿,由曹皇后抚养长大。虽然后来因为宋仁宗的亲生儿子玉王赵欣出生而回到了父亲身边,但由于赵欣最终死亡,赵宗实被立为王子七年(1062年),并改名为赵曙。
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宋仁宗去世,赵曙继位为宋英宗,而高滔滔一个月后被立为皇后。宋英宗在位仅四年,便于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去世。王子赵旭继位为宋神宗,高滔滔被尊为皇后。
然而,任命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再次英年早逝。元丰八年(1086年)三月,年仅38岁的宋神宗去世,其9岁的儿子赵旭继位为宋哲宗。因为天子小,被尊为太后的高滔滔开始听政,直到元佑八年(1093年)去世,终年61岁。
个人品德没有问题,一手创造“元佑之治”
高太后听政后,在执政上“以复祖法为先务,尽仁宗之政”。九年来,她被认为是宋朝最和平、人民最幸福的时代,历史上被称为“元佑之治”,甚至堪比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代的“贞观之治”,这些都与她的个人道德密切相关。
高太后本人非常提倡节俭,被称为“过去的节俭”,并教皇帝“喝一罐酒,喝一晚;一桶米饭,活十口。在上者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浪费,提倡节俭。”高太后本人节俭到什么程度?作为一名太后,她甚至在宫殿里穿着布衣,而不是丝绸锦,并命令不要屠宰羔羊作为饮食,因为羔羊年轻的零食伤害了天堂。
[img]197877[/img]
与此同时,高太后对外戚的限制也非常严格。早在宋英宗和宋神宗在位的时候,高太后就拒绝为弟弟高士林升职,为高家盖房子。临朝听政后,她不仅拒绝了官员“加恩高氏”的请求,还将之前的私人礼物减去了四分之一。其两个侄子本该升职,被高太后强行压制。直到宋哲宗一再要求,他们才勉强升职。
作为一个女人,高太后无疑有着非常出色的执政能力。此外,她自己的道德品质非常高尚,这使得她在执政期间经济繁荣,世界富裕,政治清明。宋史评论道:“临政九年,朝廷清明,结夏绥安,杜绝内降侥幸;文思院奉献的东西,不问细节,一辈子都不取其中之一。人们认为女人是姚顺。”。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另一手导致了元佑党的争夺
虽然高太后的执政能力相对优秀,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她对王安石的变法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导致新法派在执政期间遭到打击。此外,她与孙子宋哲宗的矛盾使北宋朝廷迅速陷入严重的党争。
宋神宗任命王安石变法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策缺陷、就业不当等原因,后期也引起了国内外动荡。也许正因为如此,高太后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执政后立即崇拜司马光,曾因反对新法而被下放贬级的吕公和文彦博等官员也开始重用。
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守旧派再次高声扬镳。司马光利用“以母改子”的政治手段,直接上了《请更张新法》,将新法比作毒药,导致新法完全废除。曾经的变法派也开始遭到报复。蔡珍、吕惠卿等大量变法派被贬,蔡珍、张敦、韩珍被斥为“三奸”,这加剧了王安石变法以来的党争。
高太后临朝听政时,赵旭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因为军国大事由几位大臣处理,大臣们也认为赵旭太年轻,根本不请示。朝廷上,赵旭的皇室座位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当大臣们向高太后演奏时,他们碰巧背对着赵旭,以至于赵旭在亲政后谈到窗帘时说,他只能看着中央官员的臀部和背部,这自然让赵旭对高太后和大臣们感到不满。赵旭十七岁时,高太后应该还政,但她仍然保持着听政的习惯,大臣们仍然不重视逐渐长大的皇帝,甚至不建议太后退出窗帘。
[img]197878[/img]
高太后和大臣们的态度对赵旭影响很大。此时,虽然他不能直接与之抗争,但他已经非常抗拒。例如,有一次高太后问赵旭为什么不表达他对大臣的看法。赵旭直接回答说:“我母亲已经受到了惩罚。我还想说什么?“被彻底惹恼的赵旭,在高太后去世,亲政后,开始重新清算朝鲜的守旧派。绝大多数老党人都被放逐了。同时,王安石改革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政策也得到了恢复。
绍圣初年举行郊区祭祀仪式时,朝廷颁布大赦令是合理的,甚至死囚也可以减轻惩罚。然而,当一位大臣要求大赦被贬的老党官员时,赵旭立即拒绝了。后来,有人建议是否可以让被降级到岭南的刘志等“稍微迁徙”,但赵旭说“刘志等人可以迁徙”
,由此可见赵旭对高太后和元佑党人的痛恨。
如上所述,高滔滔虽然有一定的执政能力,个人品德没有问题,甚至创造了“元佑之治”,但由于个人局限性,也导致了王安石变法以来新出现的党争开始加剧。可以说,北宋末年,他陷入了一场失控的党争,这是由高太后执政的时期开始的。
历史上真正的高滔滔创造了[元佑之治],四朝垂幕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