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唐代宰相裴度官印丢失后的问题?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安史之乱后,唐朝不再繁荣。直到唐宪宗时期,中兴才短暂出现,历史上被称为“元与中兴”。这是唐朝继“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后的又一个太平时期。然而,大多数人都知道“贞观之治”时期的方玄龄和杜如晦,也知道“开元盛世”时期的姚崇和宋静,但很少有人知道创造“元与中兴”的首相叫裴度。
[img]192114[/img]
作为中晚唐时期的重要宰相,裴度在唐朝国力衰弱的时候,力挽狂澜。他任命韩愈、刘禹锡、李苏等著名大臣,尽最大努力稳定朝政大局。裴度担任宰相20多年,在此期间,他多次与奸臣、宦官、藩镇作斗争,为唐朝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有人说,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可以持续100多年,有两个人功劳最大,一个是郭子仪,另一个是裴度。但很少有人知道像裴度这样的大宰相已经失去了官印。
裴度,一个中立的词,来自著名的家庭——河东裴。但裴度年轻时很穷。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禅宗大师。禅宗大师看着裴度的脸说:“恐怕你将来会遇到一场灾难。”裴度努力做好事,有一天,他遇到了另一个禅宗大师,禅宗大师告诉裴度:“你将来是首相!”裴度很高兴,开始努力学习。
唐德宗时期,24岁的裴度考中进士,从此进入官场。裴度在官场磨练了20多年,终于成了宰相。裴度为人正直,善于用人,他推荐李苏平定蔡州之乱,推荐韩愈等名士。刘禹锡被迫害时,他多方保护刘禹锡。裴度从不推荐不称职的人为官,即使有才华,裴度也要看对方的性格。比如唐代诗人元祯(和白居易同名)虽然才华出众,但性格一般,从未受到裴度的青睐。
裴度的一生,与宦官、权臣斗争多年,能够全身而退。除了赢得人心,他还有不同的普通人智慧。比如裴度曾经遇到过一个“丢印事件”。
符印是各级官员办公室的象征。在封建社会,除了皇帝的玉玺,行政能力最大的符印是宰相的官印。唐朝中后期,官场不清明,很多小官员为了谋取私利,经常偷印。没想到裴度的官印被偷了,让宰相府的工作人员出了冷汗。
[img]192115[/img]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几个朋友来到裴度家,晚上大家都在一起吃饭。这时,有人趁乱在裴度家偷走了宰相的官方印章。裴度的工作人员率先发现官方印章丢失,惊慌失措,紧急情况发生。不管家里有什么客人,工作人员都向裴度报告了这件事。出乎意料的是,裴度对工作人员说:“你先退休,不要发出声音!明天自然会有人还官方印章。”
工作人员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首相的官方印章丢失了。既然有人偷了官方印章,他应该立即下令搜索。如果太晚了,就太晚了。他不明白裴度为什么不采纳他的建议,而是让他不要说话。
而且说裴度,得知宰相官印被盗后,似乎什么都没发生,也不顾旁边焦虑的工作人员,继续和客人举杯畅饮。
直到半夜,客人们离开后,工作人员突然兴奋地出现在他面前,对他说:“相爷,官方印记真的‘回来’了!”裴度笑了,好像一切都像他想象的那样。
工作人员不明白,问裴度:“相爷,你当时为什么不下令找官印呢?”裴度的回答,让工作人员佩服得五体投地,裴度说:
"胥吏代盗印书券,慢之后又回到了故里,急之则投水火,不能复得。"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意思是宰相的官印很小,有些小官员敢偷官印,一定是为了伪造文件。然后,他肯定会在使用官印后尽快归还原物。如果我们昨晚下令搜查,迫使小官员担心,他必须摧毁官印以保护自己。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找不到宰相的官印,损失会更大。
[img]192116[/img]
裴度这样解释,工作人员如此开明,怎么能不佩服呢?
接下来,裴度下令多关注这几天的公文,很快就发现了盗窃宰相官印的小官员。裴度以一种非常“冷静”的方式轻松解决了“丢印事件”,真的很聪明。
明朝伟大思想家冯梦龙曾评论过裴度的“丢印事件”:
不是矫情镇物,真是透顶光明。所以叫“智量”,智力不足,量不大。
这意味着裴度知道官方印章丢失了,仍然很平静,不是裴安假装休闲,而是他真的非常聪明。这就是后代常说的“智慧”。有些人,“智慧”不够,“测量”不回答。裴安是一个“智慧”。
如何解决唐代宰相裴度官印丢失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