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君之禄,忠君之事”。这句话来自刘宗元的《吊屈原文》,这是另一个不同于“良禽择木而栖”的概念。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迂腐的,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有价值的坚持。抛开胜负的立场,有这样原则的人值得任何人尊敬。
01
曹魏是三国时期最大的力量,曹操也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家之一。在“孝道治理世界”的背景下,他首先提出了“只有才能”的概念,所以他周围有无数的人才。在众多人才的帮助下,曹操最终统一了北方中原,与吴蜀形成了南北分离的趋势,为魏晋统一世界奠定了基础。为您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读了《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知道曹操账下著名的曹魏五谋臣:荀子、贾旭、荀攸、程昱、郭嘉,还有更早的戏剧天赋和有异志的司马懿,但贡献不如以上五人。贾诩被称为“毒士”,在正史和小说中充分发挥了自私;荀攸擅长诡计,献计淹没邳子,东击西斩颜文(颜良文丑)等12个奇策;程昱的眼光毒辣,可见刘备的深度,刘岱王忠的不堪大用,曹仁的失败是徐舒的;郭佳更受欢迎。英年早逝就像是对天才嫉妒的诠释。易中天甚至认为,如果他不早逝,他可能是诸葛亮的强敌。
[img]190919[/img]
荀子在曹魏帐下的谋臣中排名首席,他帮助曹操统一北方,吕布叛乱时为他保存了三个城市,可以说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功臣。然而,于迅也是曹魏帐下最尴尬的谋臣。他说他是魏臣。他尽力阻止曹操封王,希望曹操永远是汉朝的忠臣;说他是汉朝的大臣。他为曹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曹魏的建立离不开他的帮助。陈寿认为于迅是魏臣,把他列入了《三国志·魏书》。事实上,这真的冤枉了他。他的功劳早已远远超过了其他魏臣。赵毅对此的评价是:“只有于迅一传,陈寿以其为操谋主,已列入魏臣传。蔚宗以其乃心王室,专门编入汉臣,此时其主持公道处。”
02
“明年,曹公将加入九锡。”在于迅死前,曹操没有任何侵略。从这个角度来看,于迅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汉朝的大臣。在《三国志》成为一本书之前,曹魏历史上最重要的有两本书《魏书》和《魏略》,其中《魏书》是曹魏的官方历史,这两本书都没有传给于迅。事实上,除此之外,在相关的历史记录中也很少传给于迅。
[img]190920[/img]
荀子不仅是汉朝的殉葬之臣,也是曹魏的开国功臣。这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荀子的儿子荀凯也是西晋的开国功臣,这让荀子的身份更加尴尬。那么,荀子是一个多么复杂的人呢?事实上,至少在看来,荀子一点也不复杂。相反,他是一个非常纯洁的人。他的纯洁是关心世界,关注世界。
03
汉末以来,黄巾起义、董卓进京后开始割据,整个世界乱成一锅粥。这时,曹操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他有铁血手腕,有理想抱负,有政治意识,是镇压群雄的最佳选择。荀子虽然看到曹操有野心,但还是选择帮他实现事业。毕竟没有曹操,世界不知道有多少称王称霸。曹操的所作一直符合于迅的预期,乱世逐渐被曹魏收拾,北方逐渐回归稳定。
然而,曹操要走的路毕竟不是于迅能接受的。于迅不知道曹操一天天坐大的后果是什么?甚至可以说,汉朝的气已经耗尽了,于迅怎么会看不到这一点呢?他知道自己无法阻止曹操,也没有必要阻止曹操。但是汉朝的倾覆终究需要有人埋葬!于迅认为自己是汉朝的忠臣,那么和大汉一起毁灭难道不美吗?
曹操也明白于迅的心意。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操曾给荀子送过一个空盒子。其实这是一个选择题,曹操告诉荀子,汉禄已尽,君愿吃魏禄吗?但是,吃君之禄,忠君之事啊!吃了一辈子的汉禄,此时改变了门庭,那是什么?荀子毫不犹豫地做出了选择——自杀,这个结果可能在曹操和荀子第一次见面时就注定了,两人早就预料到了。于迅在曹操的逼迫下选择了自杀,但没想到多年后,于迅的儿子却阴差阳错地屠杀了曹操的后裔。
结语
荀子为曹操推荐了许多人才,如荀攸、钟友、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最后一个司马懿对曹魏有什么影响?中国人都知道荀子的儿子荀子在荀子去世后拒绝为曹魏做出贡献。相反,他投身于司马家族,成为他的心腹,帮助司马家族屠杀了曹操的后裔,为后来晋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荀子赢得了司马炎的赞赏。不得不说,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大玩笑。
他是曹魏帐下的首席谋士:荀子最后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