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北宋宰相吕端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窃取了后周的江山,建立了宋朝。赵匡胤登基后,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控制荆湖,灭川蜀,定江南。结束了中原70场战争。明太祖朱元璋曾评论赵匡胤:
“有君天下之德,安万世之功。”
赵匡胤是历史长河中的英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赵匡胤的死亡非常离奇。50岁的赵匡胤在公元976年10月19日晚生病。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入宫,第二天早上,赵匡胤突然病逝,王位由赵光义继承,是宋太宗。那天晚上,有人看到赵光义在烛光下逃跑,听到斧头击中柱子的声音。因此,后人称这一事件为“蜡烛斧”。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仍然是历史的谜。
巧合的是,21年后,赵光义去世时,宋朝王位的传承再次波折。这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是首相吕端。吕端以谨慎的态度粉碎了这一阴谋。
[img]189673[/img]
毛主席曾说过“吕端大事不糊涂”,这句话能很好地概括吕端的性格特征。平时不注意小节,但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小心,坚守底线。吕端的父亲曾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兵部侍郎,后来投奔赵匡胤。赵匡胤登基后,吕端继承了父亲千牛备身的职位,在基层磨练了多年。赵光义登基后,吕端升为开封府判官,而此时担任开封府尹的人是赵光义的三弟、齐王赵廷美。
赵光义登基后,考虑到“兄弟和兄弟”的说法,他对弟弟赵廷美充满了怀疑。公元979年,赵光义想利用亲征北汉的机会,让赵廷美留在开封监国,故意给赵廷美一个缺陷,寻求打压赵廷美的机会。圣旨颁布后,齐王府的工作人员高兴地认为赵廷美的机会到了。然而,吕端和赵廷美是开封的同事,所以他们提醒赵廷美:
“陛下在外面打仗,齐王殿下应该跟着陛下打仗。如果你留在开封,那将是非常不合适的。”
赵廷美一听,突然意识到,如果他留在开封,必然会遇到大灾难,于是立即上奏请求随军出征。
事件发生后,赵光义逐渐发现吕端是个人才,于是一路晋升。他很快被提升为政治家,后来被提升为首相,并与寇准同列。这时,吕端已经60岁了。虽然他很老,但他的思维非常敏捷。
起初,赵光义让吕端和寇准轮流执掌相印,后来逐渐发现吕端的能力高于寇准,便推吕端为首,寇准为次。
[img]189674[/img]
公元997年2月,宋太宗赵光义病危。宦官王继恩等人认为,如果王子赵恒登基,他们没有立功,最好改立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于是联合李皇后试图发动政变废墟王子。
吕端作为宰相,刚进宫见宋太宗。看到宋太宗病情严重,身边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却没有王子赵恒。他猜到王子故意被皇后和其他人疏远。紧急情况下,吕端偷偷在自己的玉湖上写了两个字——“大渐”(病重的意思)。然后拖着李皇后和王继恩,悄悄派人送玉湖到太子府。王子赵恒看到后,立即明白父皇病重,强行闯入宫中,来到宋太宗身边,阻止了一场政变。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宰相吕端问疾禁时,见上不在旁,疑有变,甚至用“大渐”这个词,让亲密的官员们乐在其中。
宋太宗死后,李皇后和王继恩没有放弃。吕端担心事情会发生变化,声称有先帝废除了王子的遗诏,要求王继恩带他去中国书画馆。当王继恩走进画馆时,吕端立即将王继恩锁在房间里。然后吕端去见李皇后。李皇后看到王继恩迟迟不来。她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不得不建立王子赵恒继位。
[img]189675[/img]
从宋真宗赵恒登基的过程来看,吕端先送玉湖,再锁王继恩,最后劝说李皇后。这一系列操作确保了宋真宗的成功登基。如果没有吕端,宋朝历史上可能会有另一个“蜡烛斧”。
有趣的是,当赵恒登基时,他坐在窗帘后面,大臣们急忙跪下,但吕端并不急于跪下。他走到窗帘旁,探着身子看着窗帘,确认窗帘里是赵恒本人,然后跪下喊“万岁”。
吕端为什么要这样?他知道,新皇登基不能马虎,必须亲自确认。这就是所谓的“大事不迷茫”。
吕端肥胖,行动迟缓,看似愚蠢。事实上,他在处理政府事务时总能提出最好的计划。“吕端大事不迷茫”已成为著名的人生格言。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我们都应该谨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北宋宰相吕端一生经历了什么?他的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