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是铁,米是钢,一顿饭不饿!”。无论什么时候,吃饭都是最重要的,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经历了吃不饱的日子,但也知道食物的价值!然后让我们来谈谈建安第一年(曹操第一年)的饮食问题!
[img]189084[/img]
曹操把献帝安顿到徐县,事情一理顺,曹操就决定实施他的政治改革,前后多达14项。曹操后来推出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屯田,就富国强兵而言。当时,曹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考虑到战略考虑,曹操将新首都定在豫州刺史部徐县。然而,这一带是一个新的占领区。曹操的基础不够强,后勤保障压力很大。在过去的两年里,曹操采纳了毛杰等人的建议,以确保自己的粮食供应,使自己处处活跃。曹操善于用人,这让曹操省了不少心,说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采纳好的建议。
[img]189085[/img]
朝廷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粮食、布料和其他资源,军队也需要物流保障。如果这些材料依赖于兖州刺史部的供应,那将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兖州刺史部将是不可持续的。军粮运输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运输一车粮食需要在路上准备,道路安全难以保证。这种方法基本上是不可行的。只有曹操善于用人,善于听从好的建议,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就。
[img]189086[/img]
徐县的粮食供应问题必须在当地解决。枣、夏侯敦副将韩浩同时向曹操建议,在徐县周边地区进行屯田。枣和韩浩都为曹操做出了贡献。他们建议曹操遵循汉初以来的经验,组织流民,开展农业生产,实施农田。经过讨论,曹操发布了《屯田令》。曹操从定国安邦的战略高度,充分肯定了秦皇汉武奖励耕作战,实施了屯田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屯田积谷的意义,下令开始屯田,标志着“战时经济政策”的正式实施。
[img]189087[/img]
曹操会亲自做事,亲自问屯田事务,尤其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曹操的“屯田系统”人才也很多。他们中的一些人专门从事农业工作。与其他时期相比,这一时期也是“农业干部”最受欢迎的时期。
曹操在选贤任能方面也不遗余力地大力推行。曹操深深地觉得身边能出谋划策的人太少了,有一次曹操问荀子:“谁能代替先生给我出谋划策?”。于是迅迅向曹操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荀攸,一个是钟友。曹操除了获得郭嘉和荀攸外,还以朝廷的名义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在此期间,来到徐县朝廷或曹操的人才络绎不绝。曹操的成功也离不开各行各业人才的帮助,也正是曹操善于用人,珍惜人才,才能让各行各业人才有所发挥!
曹操也是一个务实的人。袁绍认为干预朝廷事务弊大于利。他躲了起来。之后,曹操迎来献帝后,一切进展顺利,甚至有些火爆。这时,袁绍似乎判断错了,觉得曹操占了便宜,心里没有味道。袁绍没有把曹操当作局外人。他一直把曹操当作他的手下。在袁绍看来,没有自己,就没有曹操的一切。此外,当曹操绝望时,他也帮助了曹操。他认为曹操应该向自己汇报,但曹操从未向自己汇报,所以袁绍非常生气。袁绍左等不及右等不及曹操的报告,没想到却等了献帝批评他的诏书,措辞还是挺严厉的。然后袁绍收到了第二个朝廷任命的诏书,袁绍因为心情不好而拒绝了。
[img]189088[/img]
曹操此时明白处理这个问题真的有点困难,曹操也明白他和袁绍迟早会有决战,但不是现在,此时曹操也需要利用袁绍的力量,袁绍过早摊牌是非常不明智和不划算的做法,所以曹操辞去将军,让袁绍,他的司空。这是一件伤害威望的事情。别人宁愿错也不愿轻易低头,但曹操是一个务实的人。他宁愿失去威望,也不愿与袁绍保持联盟关系。此后,献帝还给了袁绍新的职务:督四州,但这项任务有问题,以前曾被授予公孙赞。公孙赞还在,这就是让老人和新人打架的节奏。曹操任命司空时,进行了职务改革,规定了司空地位最高。这似乎很难说谁是最后一个赢家。曹操的性格,性格不卑不亢,愿意低头让曹操一步步走向成功。
曹操将汉献帝安顿到徐县后,曹操将汉献帝安顿到徐县 曹操是如何用屯田解决粮食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