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诸葛亮真的很难帮助汉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也忠于蜀汉。他多次向刘备提出建议,帮助刘备征服四面八方,占领巴中之地。后来,在北伐期间,他有六个祁山。据历史记载,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六次出兵祁山,而是五次北伐,二伐出兵故道,五伐出兵斜谷,其余三次出兵祁山。这一系列军事行动,在《三国演义》中,可以归结为四个字:“六出祁山”。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六祁山”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也是人们坚持理想、不放弃、勇敢奋斗的坚强意志的象征。
[img]181811[/img]
公元前228年春天,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命令赵云带领士兵扮成疑兵,摆出从斜谷攻打城市的态势,吸引魏军。然而,诸葛亮带领主力进攻祁山。陇右天水、南安、安定等县背叛魏国投降蜀国,随后接受姜伟,引起轰动。但马谡没有听诸葛亮的部署,最终输给了张合,失去了街亭;赵云也出师不利,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不久之后,投降了蜀国的天水、南安和稳定,背叛了蜀国依附魏国。这三个县真的是墙头草,势力在哪里大,在哪里倒下。
那么,反复提到的“祁山”到底在哪里?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起初被称为“祁山乡”,后来在2014年,被改为祁山镇。祁连山并不是特别大,与青藏高原连绵的巍峨山脉相比,祁连山是小巫见大巫。50华里换算成现在的公里,也就是25公里。按照当时的行军速度,半天就能翻过来。从祁连山的规模来看,真的没什么好提的。然而,祁连山是从北到蜀的重要地区。此外,祁连山是秦国的发祥地,也是秦国早期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古书记载:秦襄公始建秦国于西垂。祁连山能成为秦国的发祥地也不容小觑。
[img]181812[/img]
诸葛亮出兵攻打曹操时,并没有从东北方向走,而是绕过祁连山。事实上,这也是诸葛亮在比较了他们的军事实力后做出的决定,也是一个沉重的防御。西北部是曹操相对薄弱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很容易打开突破口,这是非常有机会获胜的,但也反映了祁连山的重要性。
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图来看,他的整个中心实际上都在西方。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尤其是在军队方面,他永远不会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匆忙出兵。显然,诸葛亮的整个计划都是经过仔细考虑的。那么,诸葛亮做出这样决定的地形和优势是什么呢?
陇西地区是曹魏相对较弱的地方,地势较高,可直接进入关中。此外,从汉中到陇西还有一条古老的祁山路。相对平坦宽阔,从汉中盆地到西北,就像一条长长的走廊。这条路完全是穿过山,最后到达祁连山。到达祁连山后,一路开放。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北伐总是失败,也是诸葛亮一生的失败。但是看诸葛亮的部署,其实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在战争中,粮草必须充实,后勤必须有保障。李白曾写过“蜀道难,上青天难”,描述的是蜀道,可见蜀道有多难。而且李白写的时候已经是唐朝了,当时的路况肯定比三国时期有所改善。从这个角度来看,粮草运输一定是个大问题,大军出征,粮草无法到达,对战局影响很大。
[img]181813[/img]
事实上,除其他因素外,祁连山在军事上的地位最重要的是上述祁山古道。刚进祁山古道时,山相对温和,有利于行军和粮草运输。然而,蜀道最大的特点是连续曲折。无论是行军还是粮草运输,都非常困难。
因此,在古代,粮草的运输不能只采用一种方式。如果粮草供应不足,前方士兵没有粮食,将直接导致战争失败,粮草的运输也是首要任务。除了陆路运输,水运也特别重要。说到水运,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地方——礼县。汉水从礼县流过。汉水的出现给诸葛亮带来了惊喜,可以减轻陆地粮草运输的压力。
一般来说,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对手不是弱者,司马懿早就看透了一切,除了粮草供应不到位,寡不敌众,战术保守。
现在,从成都到西安只需要几个小时,但诸葛亮一辈子都没有统一中原,直到他去世。许多人被诸葛亮感动了,尽了皇帝的事业,六次走出祁山,“教师表”中的话很感人。
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他可以成为皇帝,但他没有。他总是记得刘备临死前对他的委托,从不忘记刘备对茅草屋的恩情。诸葛亮用余生报答了这份恩情,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北伐,以统一中原,帮助汉朝,向刘备解释。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次失败,就像一个笑话,但我很佩服诸葛亮的勇气和忠诚,他的忠诚真的很感人。
祁山地理位置如何?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