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乱离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乱世之一,是一个礼乐崩塌、生物涂炭的时代。各种昏君暴君层出不穷,人民流离失所,朝不保夕。
前秦天王傅坚是魏晋南北朝的清流。唐朝人编写的《晋书》说,他“性孝,博学多才,有经济抱负,要结英雄,以图纬世之宜。”傅坚性格宽厚,容人之量,知人之明。他认识王猛君臣,被后人传为千古君臣知遇的榜样,可以和刘备诸葛亮相提并论。
[img]181037[/img]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皇帝,结局却极其悲惨,最终死亡。他是运气不好还是责怪自己?这应该从傅坚所谓慷慨的性格开始。
傅坚是前秦皇室的一个分支。他不能坐在王位上,但命运给了他登上王位的机会。前秦皇帝傅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残忍而嗜杀。在他残酷的统治下,前秦国势衰落,随时都有灭国的危险。为了挽救危机,傅坚和他的兄弟傅法在寿光三年(公元357年)发动了宫廷政变,废除了皇帝傅生。
傅法是长子,傅坚是直子。他们都有资格继承王位。兄弟俩推了一番,最后傅坚继承了王位。傅坚登上王位后,觉得自己的功业不足以成为皇帝,于是自降皇帝被称为“大秦天王”。傅坚成为天王后,也向兄弟傅法报答,待遇优厚。他不仅被要求成为首相,还被要求获得东海王的头衔,使傅法成为前秦仅次于天王傅坚的第二人物。
然而,几个月后,傅法以谋反罪被处死。表面上看,傅坚的母亲苟太后编织犯罪处死傅法,因为她害怕傅法的权力对傅坚的统治构成太大威胁,这与傅坚关系不大。
然而,作为前秦天王,傅坚拥有绝对的生杀权。如果他想保住哥哥傅法,没有任何困难,但他选择了沉默。
[img]181038[/img]
当然,你也可以说法律是不容忍的。傅坚不救哥哥是依法治国的表现。然而,傅法死后,傅坚加封傅法的两个儿子是郡公,他们的头衔与傅坚的亲生儿子相同。如果傅法真的有罪,傅坚就足够宽宏大量地在网上打开傅法的儿子,把他们浪费成普通人。没有理由把傅法的两个儿子封为郡公,
所以只有一个解释,傅坚感到内疚,他知道他的兄弟傅法是错误的。但傅法对自己的威胁太大了,当他的母亲陷害了他的兄弟傅法时,傅坚选择了保持沉默。史书记载:在傅法被判刑的那天,傅坚来到刑场向他的兄弟告别。他抱着他的兄弟哭了,吐了血,然后没有救他的兄弟。
由此可见,傅坚所谓的慷慨待人,只是别人对他没有太大的威胁,如果像傅法这样威胁到他的地位,他就不会手下留情。
傅坚用这种所谓的宽仁作风吸引了很多人才。前秦也顺利统一了中国北方。傅坚的统治之路一帆风顺,直到遇到“真恶棍”朱序。
朱毅原本是东晋官员,奉命守卫襄阳。前秦军队围攻襄阳。他坚持了一年多,最后被俘。傅健珍惜他是个天才。他不仅任命他为度支书记,还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img]181039[/img]
由于朱序手下将领李伯护与前秦军队秘密合作,前秦之能够顺利夺取襄阳。破城后,为了让朱序真心投靠自己,他下令杀死李伯护,理由是李伯护对长官不忠。
面对傅坚种种示好的举动,朱序并不买账,他表面上接受了傅坚给他的官职,暗暗地里却心向东晋。
事实上,朱序的做法在道德上并不光彩。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忠诚的大臣,他应该保持自己的正直。朱序接受了前秦的任命,应该忠于新主人,但他没有这样做。
公元383年,前秦和东晋爆发了一场飞水之战。东晋要求前秦军撤退一点,傅健同意了。结果,前秦军一撤退,朱序就趁机在前秦军背后喊“秦军输了” 。前秦军队一听到这句话,立刻动摇了军心,崩溃了几千英里。近百万前秦军队瞬间崩溃,傅坚只带了一千骑兵逃离战场。
随后前秦陷入分裂,两年后傅坚也死于部下叛乱。
也许直到死前的那一刻,傅坚才明白,自己演了一辈子戏,竟然会输在“真小人”朱序手里。
为什么傅坚身死国灭?与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