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诗人秦观,扬州高邮(今江苏)人。他从小聪明,永不忘记。十岁时,他熟悉《孝经》、《孟子》和《论语》。
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幸运之星降临,秦观得到了大诗人苏轼的赏识,并与之交往。
后来(公元1077年),苏轼又调到徐州,秦观专程走访,友情一度升温。
秦观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多次失败。一句安慰的话是:好事多磨。
[img]180418[/img]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拜访了闲居的王安石(瘦骆驼比马大,闲居怎么样)。向他推荐秦观,希望“少借牙,让体重增加”。不管结果如何,苏轼在这里一定要为朋友鼓掌!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秦观实现了梦想,终于获得了金榜冠军(考上了金石)!幸运的是,我们没有范进那样,否则我们的话题就没有办法了。
但美并没有持续下去,事情开始转折。
后来苏轼被贬,因为秦观是苏轼的门客(学生),被视为苏轼的同党而受到攻击。
不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此时,苏轼的许多亲友因害怕牵连而与他们分手,烧毁了与苏轼交往的所有信件和诗歌。
可见危难见其心。秦观不是名利,而是友谊。在这个“危险”时刻,他决定去吴兴关心苏轼的一切。苏轼和秦观也是老师和朋友。
纵观秦观的一生命运,随着苏轼宦海的起起落落。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新党执政,秦观因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赴任途中被贬为监狱酒税,随后被政敌罗织指控...
当时,苏轼也被贬为更加荒僻的海南岛,两人隔海唱和。
然而,性格软弱的秦观却远不如苏轼超然豁达的胸怀(敬仰苏轼)。面对接连的打击,他越来越沮丧,自作《挽词》,心情极度痛苦。
宋哲宗去世,高太后临朝听政,大赦天下,降臣北归。
苏轼被命内迁廉州,与秦观在海康相会,相互“啸咏而别”。不久,秦观也许北归,为宣德郎。
[img]180419[/img]
然而,北归后的秦观病得很重。听说他死前背诵了梦中得到的《好事近》:“春路雨加花,花动一山春色。走到小溪深处,有成千上万的黄鹂。飞云面对面舞龙蛇,死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不知南北。”吟唱后,索水喝,水来了,笑着看着它。
苏轼听到这个消息,“两天吃不下”,不胜悲叹地说:“悲哉,痛哉,世不复有斯人!”
二、秦观词情
秦观的词,是宋词中璀璨的珍珠。
作者非常喜欢秦观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亮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处可寻。可以孤馆闭春寒,杜鹃声中夕阳。送梅花,鱼传尺素,这种仇恨无数。郴江幸在郴山周围,为谁流下潇湘?
“苏门四学士”之一张磊在《祭秦少游文》中说:“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人。逃离瘴海,卒仆荒凉”,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再坚强的人也受不了(苏轼这样胸怀大的人除外),更别说秦观这样一个软弱深情的人了。因此,我们读秦观的诗,就像品味一个“伤心人”的“伤心史”,“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完,很多愁”!
据说秦观深情,不仅仅是他和苏轼一起进退,师生情和朋友情,还有他对两性关系的“深情”。看他写给青楼女子的诗,我们可以看到一点。
“温柔如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如果两情长久,怎么可能呢?;“名僵利锁,天还知道,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难以忍受。读多情,但有当时的明月,向人依旧。”;“想要妙舞清歌,还要求秋色。只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img]180420[/img]
中国文化大师王国伟赞说:秦观“我看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颜色。”是的,爱是文字的血液。如果爱很深,那么文字就有生命力,用情感就会感人。秦观就是这样。
秦观自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被放逐,诗歌变得更加悲伤和凄凉。他常常以感伤的心情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以悲伤的眼光看现实:“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却。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回忆昔西池会,同飞同飞同飞。携手,现在谁在?镜中朱颜改变了日边清晰的断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此外,秦观决心从一个年轻人那里获得名声。30岁时,他只是一名学者。“将生活经历的感觉融入浪漫的感觉”也是他诗歌悲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秦观,“古代伤心的人也是。它的淡语有味,浅语有致。很少有人求宋词人。”脆弱敏感的秦观,不幸深情的秦观,让人费心思考。
北宋诗人秦观的一生是什么样子的?他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