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流泪斩马苏”,只是小说《三国演义》编造的桥段。历史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事情。历史上,马苏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违反了诸葛亮的命令,导致街亭丢失后,马苏立即选择逃跑。
《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记载“郎素与苏善,街亭之败,苏逃亡。可见马谡根本不打算束手就擒。后来,王平被命令逮捕马苏。马苏被捕后,诸葛亮甚至没有见到马苏,直接以军法判处马苏死刑。但马苏并没有到处斩都日,自己在狱中病死。可见根本没有所谓的“流泪斩马苏”。这座桥的单身,本身就是为了美化诸葛亮。
[img]180252[/img]
街亭之败,如果真的要追究,那么诸葛亮自己也难辞其咎。马苏失去了真诚和土地。诸葛亮难道没有知人不明、用人不善的错吗?临终前,刘备特意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语浮夸,超出实际才能,不能委托大事。你应该多调查他。但诸葛亮认为刘备的苦口良言是耳旁风。街亭如此重要的地方交给了马苏这样一个“新丁”镇守。最后,马谡的原因导致街亭失守。
虽然马苏是第一个罪犯。但诸葛亮也无法逃脱这种关系。一个不知名的人,用人不好,你可以把诸葛亮从祭坛上拉下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了美化诸葛亮,把失去街亭的责任都给了马苏。典型的双重标准
[img]180253[/img]
为什么诸葛亮如此信任马苏?甚至对刘备的指示充耳不闻。马谡是“马氏无常”之一。尽管它的名声不如哥哥白眉马良。但是马谡的才华相当高。他跟随刘备进入蜀国后,立即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此外,马苏通常喜欢他谈论军事战略,并有指导国家的意义,所以诸葛亮对马苏非常满意,甚至有培养马苏的想法。此外,诸葛亮也是一个极其自负的人,他所寻找的人自然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观点。即使这个人是他的前主角刘备。
因此,在马苏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马苏被直接任命为守卫街亭的将军。这导致了后来街亭的失落。由此可见,诸葛亮知人不明,非常独断专行。
[img]180254[/img]
既然诸葛亮如此重视马苏,为什么马苏失败后没有给马苏一个机会呢?一方面,诸葛亮需要一个黑锅家伙。毕竟,诸葛亮刚刚掌管了蜀汉的权力,他不希望自己的地位被动摇。另一方面,蜀汉虽然势力不大,但派系斗争仍然非常激烈。荆州和蜀地一直不高兴。诸葛亮根本不敢徇私舞弊。他需要蜀汉的政治处于平衡状态。
如果他执法不严,很可能会导致蜀国当地势力的敌意。因此,诸葛亮必须用马苏的头向对方解释。毕竟,如果你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你自然需要承担责任。马苏就是这个承担责任的人。但他没有受到委屈。如果你不死,你就不会死。你说的是像马苏这样的人
。
失守街亭的马谡被杀 诸葛亮根本没有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