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历史上真正的高力士。他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往下看
说到历史上的宦官职业,也许大多数读者和朋友都不会有好印象。这很正常。毕竟,我们知道这个职业通常是通过电视播出的电影和电视剧。在这些电影和电视剧中,如果他们不是恶毒的,或者他们是奴性的,但他们没有真正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知不觉地对宦官的整体职业留下了负面印象。
但总有例外。俗话说“360行,行出状元。”无论什么职业,总会有一些人在这个行业出类拔萃,宦官行业也不例外。们要讲的人是宦官行业的佼佼者,甚至被称为“千古第一贤宦”。这个人是唐朝著名的太监高力士。
[img]176008[/img]
说到高力士这个名字,有些读者可能并不陌生。对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也可能知道一个著名的典故“力士脱靴”,了解一代诗人李白和皇帝周围第一个红人之间的怨恨。了解这个典故的读者朋友可能不认为高力士可以称得上贤宦。然而,更不用说这个典故的真实性了,这一事实已经受到后代学者的质疑。我们不得不承认,高力士一生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名副其实的。
一、名门之后,一朝落难。
高力士,真名冯元一,高力士不是他的真名。虽然这位高力士是所谓的“残疾人”,但事实上,他的家庭并不小。高力士的祖先出生在北燕长乐冯家,是北燕皇室。后来,他来到北魏,仍然与北魏皇室关系密切,并处于高位。冯家的另一个人去了高句丽,因为他不想投降北魏。后来,冯业率领南渡投降刘宋,定居在岭南,成为岭南豪族。
在冯元一的曾祖冯盎这一代,冯家已经是岭南的一个重要家庭。冯盎本人是隋唐时期的大人物,皇帝不能忽视他的存在。冯盎回到唐朝后,被授予上级支柱国家、高州总管和越国公。冯家此时的地位并不高贵。近几百年来,冯家几乎垄断了岭南各地的刺史,堪称岭南的“土皇帝”。
然而,虽然冯元一出生在一个如此富裕的家庭,但他的生活并不好。他的父亲冯俊恒继承了他祖父潘州刺史的地位,被诬陷谋反。武则天派兵讨伐,导致冯元一的父亲死亡,他的家人也分居了。当时还不到十岁的冯元一,在这场灾难中不幸被判刑。就这样,曾经有钱的少爷入宫成了宦官。
二、女王赏识,后续玄宗。
看到这个孩子聪明聪明,长得像个天才,武则天把他留在身边伺候自己,让内侍省宦官高延福收冯元当养子,于是他改姓“高”。至于力士的绰号来源,虽然他是在内廷长大的阉割者,但他仍然有男人的力量。他在宫中学习文学和武术,射箭技术非常精湛。因此,他被命名为“冯力士”。改名后,他成为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高力士。
[img]176009[/img]
之后,高力士全心全意地为李隆基服务,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和青睐。当李隆基发动唐隆的变化时,高力士在宫中担任内应,最终杀死了魏皇后和安乐公主,他们打算乱政,效仿武则天,并建立了李隆基的父亲李丹登基,即唐瑞宗。不久,唐睿宗的禅位给了儿子李隆基,后来是唐玄宗。而且高力士也更受恩宠,负责传达诏令,已有资格介入政事。甚至他也化解了宰相姚崇和玄宗之间的误会,使玄宗和姚崇和睦相处。
三、宠物幸备至,内心清醒。
高力士受到唐玄宗的高度重视。唐玄宗曾表达过他对高力士的信任:“力士应该在前面,我休息稳定。”给他一些决策权,我甚至可以休息一下,这表明玄宗对高力士有多放心。高力士经常可以在大厅旁边休息,很少回到自己的家,以便随时为皇帝服务。
高力士是如此的恩宠,想和他搞好关系的人是不可或缺的。唐肃宗还在东宫的时候,曾经称他为“二哥”;女婿称高力士为“爷”;金武卫将军程伯献甚至崇拜高力士为兄弟。当高力士的母亲去世时,程伯献就像母亲去世一样,披着头发,戴着孝道,接待着客人。可以看出,当时高力士的权力使得整个朝廷都有许多大臣想向他奉承。
然而,与那些依附于自己权力的人相比,高力士知道自己的位置。即使他如此强大,他仍然害怕唐玄宗,不敢忽视,不该说什么,不该做什么,小心服务。而且高力士虽然权力大,但他并不专权,也不像权臣奸那样流合污。唐玄宗统治后期,李林甫专权时,高力士多次委婉或直接地向唐玄宗表示劝诫,希望唐玄宗能像以前一样勤奋,不要被权臣迷惑,但唐玄宗认为自己的国家依然高枕无忧。
[img]176010[/img]
四、忠心耿耿,死而终。
尽管高力士的劝说,唐玄宗还是继续着醉人的生活,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悲剧。他不仅被迫在马尾坡上吊死自己最喜欢的妃子,还被儿子直接变成了皇帝。当唐肃宗周围的宠臣李辅国私下下下诏将唐玄宗迁往西内(指太极宫)时,高力士李辅国对唐玄宗不敬,狠狠地训斥了李辅国。虽然李辅国当场没有发作,但高力士却得罪了这个狭隘的人。
之后,李辅国再次下假诏书,将高力士和玄宗周围的老臣们下放到偏僻多瘴气的黔中道。虽然高力士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但他仍然对千里之外的玄宗感到不安。出乎意料的是,仅仅两年后,玄宗和肃宗两位皇帝相继去世,代宗李豫登基大赦天下,高力士也得以遇赦返京。但当他知道自己侍奉了一辈子的玄宗已经去世时,他“号天敲地,悲不自胜。常常一个人痛哭流涕,最后悲痛过度,因病抑郁而死。
历史书评价高力士“恭而不劳、亲而不国、劝而不违、久而不厌、美丽而闻名”,这一评价中肯、科学地评价了这一代圣人的功过,肯定了他的贡献、忠诚甚至行为。高力士的名字确实名副其实。
历史上真正的高力士,他千古第一贤宦的名字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