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52年或365年至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后“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旬阳柴桑人。伟大的诗人,词赋家,从东晋末至南宋初。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80多天后弃职,从此退休。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img]174576[/img]
渊明曾祖为陶侃,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过太守(祖父的名字有两种说法,或者名岱或者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闷闷喜乐”的人,具体事迹已经不能考了。小渊明三岁,后来嫁给了程姓人家,所以陶诗文提到她时叫程氏妹。渊明父八岁去世,家境逐渐衰落。12岁的妃子去世了,渊明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过去时写道:“慈禧早逝,时尚的婴儿。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二十岁时,家境特别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疲劳”(“有会而作”)。
20岁时,渊明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谋生。《饮酒》第十:“在过去远游,直到东海角。路又长又长,风暴阻碍了中途。这次旅行是谁造成的?好像是饥饿驱使的。如果你有足够的钱去营地,你会有更多的。恐怕这不是名计,休息后回到闲暇”就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
在短暂的家庭生活之后,29岁的时候,他在国家祭酒,很快就不堪官员,辞职回家了。不久,州里又叫他做主书,但他辞职了,仍然住在家里。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后因母亲丧回旬阳居葬。
[img]174577[/img]
三年丁忧期满,渊明以“四十无知,斯不足畏”的理念再次出官,担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他在官和耕之间动荡了十多年,厌倦了,看透了官员的生活。
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是彭泽令。那年冬天,县太守派了一名督察到彭泽县督察。督邮,品味很低,但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取决于他的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官去叫县长来见他。陶渊明平时鄙视功名富贵,拒绝趋炎附势。他看不起这种以老板的名义发号施令的人,但他不得不去看他,所以他立刻开始了。出乎意料的是,县官拦住陶渊明说:“成年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束上大带,否则会有失体统,督邮要趁机大做文章,对成年人不利!这一次,陶渊明再也受不了了了。他叹了口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下小人折腰!说完,干脆拿出官印,封好,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然后离开了只当了80多天县长的彭泽。
[img]174578[/img]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旬,渊明家发生火灾,宅院被毁,被迫迁居。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佐郎,渊明称病无应征。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宏为江州刺史,约于今年或后一两年结交渊明,两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说渊明的名字,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赠以粱肉也没有接受。同年,渊明卒于浔阳。
陶渊明50出头的时候,因为经历了一个病人,在“自恐大分会有限”的心情下,给五个儿子写了一封家信。家信告诉严、见、分、丢、侮辱诸子:“我已经50多岁了。自从我生病以来,我的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不嫌弃我,经常给我药。我担心我的寿命不会很长。你年纪小,家境贫寒,经常承担打柴挑水的工作,什么时候才能避免?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虽然你们兄弟不是一个母亲生的。但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兄弟。你要小心做人。我还能说什么?”
几乎与此同时,陶渊明还写了一首诗《责子》:“白发被太阳穴覆盖,皮肤不复实。虽然有五个男人,但纸和笔总是不好的。阿舒已经28岁了,懒惰是无与伦比的。阿宣行志学,不热爱文学。雍端13岁,不知六七岁。通子垂九岁,却在寻找梨和栗子。天运如此,进了杯子里的东西。”
至于这首诗,有人得出结论,陶渊明天喝醉了,几个儿子都是弱智痴呆症。但在我看来,从诗意的角度来看,陶渊明虽然弃绝仕途,但他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常人情怀,关心孩子是否成器。作者在教训中不是板着脸,而是用戏谑的笔,表现出一种善良和爱的表情。这是一种微笑的批评,诗歌表达了渊明的爱,戏谑的幽默,表现出诗人和其他老人一样深情。
陶渊明的仕途是什么?他是如何对待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