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俊是指陆地飞机、陆云和顾荣。他们都是苏沪的名门。西晋末年,他们同时进入洛洲。因为他们的才华和学识,他们被称为三俊。当时是八王之乱。虽然三人才华横溢,但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当前形势的混乱,二陆因此而死亡。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顾荣(?~312)中国西晋末年支持南渡司马氏政权的江南士族首脑。字彦先。吴县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吴历任黄门侍郎,王子辅义都尉。晋灭吴后,他和陆机、陆云兄弟一起去了洛阳,号称三军、历史尚书郎、王子中舍人、廷尉正。在八王之乱中,他经常喝醉,不问事情,避免灾难。惠帝西迁长安,征服散骑常侍,辞不了,还吴。
[img]171389[/img]
永兴二年(305),广陵相陈敏起兵,试图割据江东,任其为右将军、丹阳内史。他秘密地与周、甘卓合作,派兵平息叛乱。永嘉元年(307),安东将军司马睿(见晋元帝)移镇建业(见建康),笼络江南士族,请他当军司,加散骑常侍,咨询军国计划。他介绍了江南名士陆士光、甘季思、殷庆元、杨彦明等,支持司马瑞立足江南。
陆云(262~三十三年,字士龙。住在昆山(今小昆山)之北的晋吴郡华亭人。陆机的弟弟。好学,有才思,5岁能读《论语》、《诗经》,6岁能写文章,与兄陆机同名。年十六,举贤良。晋太康十年(289年),与兄机离家入洛,在张华家遇名士荀隐(字鸣鹤)。张华要求他们说“不要说常语”。陆云自我介绍:“云间陆士龙”。荀隐回答:“日下荀鹤鸣”。他们的对话成了当时的文坛故事,从此“云间”成了松江的别名。
周钧从事刺史工作,对人说:“士龙,今之颜子也!后出补浚仪令,县称难治。上任后,下不能欺,市无二价,又可以断疑案,一县称神明。郡守嫉妒他的才能,反复派使者训责,甚至辞职。人们追忆他,画像为祭。吴王司马晏被任命为郎中令。后来成都王司马颖被任命为清河内史。司马颖讨齐王司马懿时,以云为前锋都督。司马懿伏杀,升云为将军右司马。司马颖志傲政衰,陆云屡以正言逆旨。而陆机兵败被冤杀,陆云也一起被杀。门生故吏死后,迎葬在清河。
这首诗很重,擅长短篇小说。作为一篇文章,清理自然,旨意深雅,语言清新,感情真挚。提倡“文章应该是贵经绮”,这是六朝文学的第一个声音。《春节帖》被选为《淳化阁法帖》。有349首诗和10本新书。后人编辑为《陆士龙集》。
[img]171390[/img]
陆机(261-303年),吴郡吴人(今上海松江),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弟弟陆云合称“二陆”,死于“八王之乱”曾任平原内史、祭酒、作郎等职。,故世称“陆平原”。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作家。事实上,陆机仍然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国古代最早存在的名人法书真迹。
陆机出身名门,祖父鲁迅是三国名将,曾任东吴丞相,父陆抗曾任东吴司马,带兵与魏国羊虎作战。父亲去世时,陆机14岁,与弟弟分领父兵,为牙门将。吴亡20岁时,陆机及其弟弟陆云隐退故里,十年闭门勤学。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陆机和陆云来到首都洛阳拜访时任太常的著名学者张华。张华颇为重视,使二陆名气大振。有句话叫“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
陆机被称为“太康之英”。流传下来的诗有104首,大部分是乐府诗和拟古诗。代表作《君子行》、《长安有狭邪行》、《去洛道中作》等。《文心雕龙·才略篇》评其诗云:“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所以思能入巧,而不制繁。赋今存27篇。除了著名的《辨亡论》,散文中还有代表作《吊魏武帝文》。它的音律和谐,强调对偶,有许多典故,创造了先例的散文。明代张溥赞之:“北海之后,只有一个人”。
此外,陆机在史学上也取得了成就,曾出版过《晋纪》四卷,《吴书》(未成)、《洛阳记》一卷等。南宋徐民发现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为《晋二俊文集》。明朝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陆平原集》。
洛阳三俊是哪三个人?八王之乱他们的结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