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唐朝中央政权一直在衰落,吐蕃趁机袭击河西诸州,而唐朝对此已是鞭长莫及。唐末,沙州张义潮散尽家财,建归义军,先后收复河西十一州,开拓疆域4000多里,使河西之地重返大唐版图,堪称壮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张义潮之后,归国军队迅速衰落。那么,为什么张义潮不把归国军队传给儿子张淮鼎,而是传给侄子张淮深呢?
安史之乱后,唐朝迅速由盛转衰,尤其是中央朝廷继续衰落。吐蕃趁机进入河西,先后占领河西、陇右诸州。张议潮家族居住的沙州(今甘肃敦煌)也在建中二年(781年)被吐蕃攻占。占领河西后,吐蕃在这里的统治极其残酷。出生在沙州富豪之家的张一超从小就努力学习兵法和武术,秘密招募和训练志愿者,随时准备光复河西诸州。
吐蕃虽然强大,但统治极其混乱。他们突然膨胀,很快就陷入了四面为敌的境地。不仅维吾尔汗国家和阿拉伯帝国对吐蕃发动了进攻,唐南诏联手后,也在四川对吐蕃发动了反击。会昌四年(844年)三月,“朝廷以维吾尔族衰落,吐蕃内乱,议复河,黄四镇十八州”开始规划收复河西。
[img]171320[/img]
吐蕃的内忧外患让张一超看到了机会,于是在大中二年(848年),他率众在沙州发动起义,迅速攻占沙州。与此同时,吐蕃原洛门川讨论使尚恐热,发动叛乱,夺取吐蕃大权,自称宰相。后来,他与吐蕃姗姗的使尚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这给了张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在扩大稳定领土的同时,张一超派出十名信使传递长安,希望与朝廷合作恢复河西。然而,由于道路的艰难和危险,九名信使被埋葬在道路上。两年后,敦煌僧侣悟真率领的信使抵达长安。虽然听到这个消息的朝廷非常高兴,但他们不能给张一超更多的支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
十路信使只一路到达长安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一潮率军反击吐蕃。8月,张一潮控制了除凉州以外的河西十一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苏州、兰州、姗州、河州、岷州、廓州)。张一潮在向朝廷报好的同时,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以哥哥张一潭为首的信使团队留在了长安。
咸通两年(公元861年),经过三年的血战,张议潮率领的归义军终于征服了吐蕃在河西的最后一个据点凉州。接下来的几年,张议潮以瓜州、沙州为基础,再次四面攻击,一方面抵御吐谷浑、维吾尔族的进攻,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成果,巩固河西的统治。河西完全可以克服复仇,使“百年左翻,复为冠衣;十县遗黎,汤火出来”。
[img]171321[/img]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在长安为质的张议潭去世,于是张议潮把河西的职务交给了已经长大的张淮深(他的兄弟张议潭的儿子),他以69岁的亲吻长安为质。为奖励其功绩,唐朝入朝后,授予其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职列金吾,并给予田地宅第。而且张义潮最终在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8月,死于长安,享年74年
岁。
为什么张义潮把归义军交给侄子而不是儿子?
张一超前往长安后,河西归义军被交给侄子张淮深,张淮深成为第二归义军,那么张一超为什么不把军队交给儿子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主观和客观。
1、主观原因:张淮深长期随军作战。虽然归义军的历史记录相对分散和混乱,但从唯一的数据来看,张淮深尽早参与起义和领兵。在咸通二年(861年)三月,在攻克凉州的战役中,张淮深已成为一路主将。相反,张义潮的儿子张淮鼎很少有带兵作战的记载。因此,虽然张淮深只是张义潮的侄子,但他是张义潮极其重要的右臂。由于长期领导军队,他在军队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把他当作归国军日的使者应该是合乎逻辑的,而张淮鼎在这方面略逊一筹。除了张义潮的儿子身份外,他不是局势不稳定的合适候选人。
2、客观原因1:张淮鼎留在长安。毫无疑问,张义潮对唐朝很忠诚,所以在他的兄弟张议潭去世后,他去了长安。然而,张一潮这次去长安可能是因为他不知道唐朝的真正意图,所以他没有带家人。然而,当唐朝通过授官、送房子等方式留在长安时,张一潮意识到了唐朝的意图,所以他很快就派人回到沙州,把家人带到了长安。《护衙马通达状稿(三件)》第一件的记载中,有“(马通达)先随司空到京,送凉州,却送家累”的记载。
[img]171322[/img]
3、客观原因二:长安的命令。《资治通鉴》有载,“(咸通八年二月)归义军节让张义潮入朝,以为右神武统军,命其族子怀深守归义”。从这段记载来看,张淮深除了自身条件外,还能接任归义军节度使,与唐朝的态度密不可分。也许正是为了把张一潮一家留在长安,唐朝才没有任命张淮鼎为节度使,而是任命了张淮深。
然而,张义潮死后,归义军很快就陷入了动乱。大顺元年(890年),张义潮的女婿索勋发动政变,杀归义军的节度使张淮深夫妻和六子,张义潮的儿子张淮鼎为节度使。两年后,张淮鼎去世,索勋自立为节度使,引起了张义超第十四女、李明振妻子张的不满。索勋在乾宁元年(894年)被张的三个儿子杀害,张淮鼎的儿子张承奉被立为节度使。
张义潮是如何收复河西十一州的?把义军传给张淮深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