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574-648),字冲远(一个仲达达)
、冲丹),唐代经学家,唐初十八学士之一,也是孔子的第31世孙,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img]170417[/img]
出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八岁上学。他从刘焯那里学习,每天背诵千言万语,熟悉经文,擅长词章。隋大业初,他被选为“明经”,授予河内县博士学位,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市四水镇西北)。进入唐朝,任国子监祭酒。曾奉唐太宗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众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杰作。贞观22年(648年),终年75岁。
孔颖达在经学上最大的成就是奉诏主持编纂旧说府库和资料宝藏——《五经正义》,书名为“正义”。一是唐政府出于封建统一的需要,对前代杂经进行了统一整理,编写了一套统一的经书注释作为标准,使士子习有所宗,科举取士有所依;从经学的意义上说,所谓“正义”,就是根据传注疏通解释。
[img]170418[/img]
《毛诗》和《礼记》的主郑玄注也简单明了,是比较好的作品;《周易》的主王毕注,参与了老庄虚无的玄理,所以疏文也失去了虚浮;《尚书》的主孔安国传(有学者称之为“伪孔传”)认为“它有钱有势,义宏优雅”。
《春秋》,以左氏事富文美,所以以《左传》附经。孔颖达历考汉晋训贴,大部分杂取公谷。例如,它们并不纯洁。只有西晋杜预集解了“以丘明之传为释孔之经”,尊经重本,“儿子应该是母亲,用胶水涂漆”(《春秋左传正义序》)。更重要的是,杜氏总结了《左传》中的“五十例”,补充了左氏在《三传》中缺乏正义感,这与只注重文字训练的家庭注释不同。见解最高,体例最好,所以众解独取杜氏。
孔颖达在借鉴前儒的基础上,经常指陈瑕疵,谈得失。删修笔削,“必须取文证详细,义理精审,剪其繁芜,撮其机要”。因此,它避免了官方修书、杂而不纯的问题,保证了五经正义的质量。
作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孔颖达在经学上取得了怎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