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乐毅很感兴趣的朋友们,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乐毅先后攻占齐国70多个城市。为什么乐毅不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乐毅不是功勋吗?
公元前284年,齐国几乎灭国。对手是五国联盟指挥官乐毅,先后攻占70多个城市。这一记录似乎非常显著,并不比白起、王健、廉颇和李牧差。为什么乐毅不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
在我看来,乐毅确实没有资格评选战国四大名将,有四个因素有限。
[img]164579[/img]
第一,战绩有点不够看
虽然很多专家评论说,联合纵攻是弱胜强,但我一点也不同意。燕虽然弱,但至少拉了赵、魏、韩、楚四个强帮手。明明是多欺少。怎么能称之为弱胜强?难道赵、魏、韩、楚都是弱鸡吗?我觉得专家的话不可信。这场战争显然是一场不平等的战争,不值得炫耀。
而且后来被齐国反击复国,结局其实并不完美。最重要的是历史资料中只有70多个城市的记录,杀敌人的数量也没说。很有可能齐人看到五国联军势头大,望风而降——换句话说,齐国的损失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导致他们绝地反击,轻松复国。
然后是齐国的70多个城市,这实际上是一个问号。70多年后,楚汉之争期间,汉高祖刘邦派韩信北伐,打破魏、灭赵、平、降燕,准备清理齐国。李食其自愿游说齐王田光。齐王田光同意了,并立即承诺献上70多个城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疑问,齐王田广为什么能这么爽快地献上70多个城市?齐国不就是打了一大块地吗?且不说齐王田广当时还没有占领齐国的全境。
这只不过是一种可能性。齐国北部70多个城市有问题。它很可能是一个小城寨,无法与即墨和莒城相比,也无法与中原其他大城市相比。
说乐毅这个纵攻齐的战绩,其实是有水的,和白起、王坚、廉颇、李牧这四个实战派还有很大的差距。
[img]164580[/img]
二、德行要扣很多分
乐毅的祖先是魏国人。魏国第一次灭中山国后,他在中山灵寿定居。中山国复国后,被赵武灵王消灭,灵寿也成为赵国的领土,乐毅也被动成为赵国人。在赵武灵王手下,乐毅担任了一些不太重要的官职。不幸的是,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上,乐毅没有支持者,跑到燕国找工作,然后有五国联盟指挥官攻击齐国的故事。
然而,成名后,乐毅再次被燕惠王怀疑,然后跑回赵国求职。之后,燕国又和他和好了。结果,乐毅一直在燕国和赵国之间流动。
从上面可以看出,乐毅与他有关的赵、燕、魏的态度并不忠诚。或者严格地说,他至少应该忠于赵或燕,但他没有结束,这种美德在选择著名的将军时会扣很多分。
另一方面,只有秦国一直忠于白起和王坚,李牧只忠于赵国。虽然廉颇后来被赵王怀疑去了魏国,但他一直关心赵国,没有背叛。这四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接一个地结束了,他们的美德自然比乐毅高得多。
[img]164581[/img]
竞争对手过于强大和专一
当然,作为竞争对手,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坚、廉颇、李牧的战绩有目共睹。
白起先后歼灭了五国145万有效力量,几乎没有失败。特别是,长平战争摧毁了赵国45万军民,这使赵国无法恢复。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绊脚石已经完全消除,这是秦朝建立的基础。
王坚可以说是继续帮助秦始皇摧毁六国,是秦朝成立前夕最耀眼的指挥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白起不同的是,王坚知道高震主的真相,最终成功地撤退了。
廉颇的野战能力在秦军面前略弱,但其防守能力是一流的。他是战国后期唯一能阻止秦军步伐的人。长平战争前,秦军没有做出任何贡献,最后不得不用相反的计划把他带走;长平战争后,在赵国虚弱的情况下,他还打败了试图浑水摸鱼的燕国。
李牧是一位扭转局面的将军。赵国在长平战役中精力充沛后,领导赵军击退了10万强大的匈奴;在邯郸的防御战中,他展示了自己的技能,这使得秦国不得不再次采取离间计划。
以上四个都是实战派,亲自领兵而不是简单的指挥。所有的记录都有详细的历史记录,影响力也很大。而且,他们始终忠于自己的国家——竞争对手强大而专一,这是乐毅无法比拟的。
@ 乐毅的纵攻记录其实是有水分的,不如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王贤、廉颇、李牧;而且他在几个国家之间的轮换,没有白起、王贤、廉颇、李牧那么忠诚;乐毅的定位不是一个纯粹的军事指挥官,而是一个既有文武又有内政的人才;此外,白起、王贤、廉颇和李牧都很强壮。乐毅离他们还很远。当然,他不能被评为战国四大名将。
齐国70多个城市被乐毅攻击 为什么乐毅不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