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夷中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痕迹,我们能知道的生活经历很少;然而,他的诗歌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农民痛苦的深切同情,@ 他能在唐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咸通十二年(871年),聂夷中考进士,但很久没有被授予官职。《唐才子传》记载:“时兵革多物,不暇全注,夷中滞长安久,肥皂已弊,黄粮如珠,始得调华阴县尉,官只是琴书。”
[img]163761[/img]
唐末乱世,战争不断,朝廷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进士的全选。聂夷中等的长袍都穿破了,长安城的粮食也很贵,他陷入了贫困之中。后来,他终于被朝廷任命了。他是华阴县尉这样的小官员。聂夷中上任时,他的行为非常简单,只有几本钢琴书。
《唐才子传》说聂夷中:“性节俭,盖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卒多伤俗闵时之举,哀稼难。“他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困难,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明白了生活的痛苦,他可以看到统治阶级的残酷,看到人民的困难。他的地位很低,无法在水火中救人,只能在诗中呼吁人民。他的大部分诗歌都感叹时俗、农耕的艰辛和农民的辛勤工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乐府传统。《唐才子传》评价他的诗:“古乐府依然得体,都是警省之词,有利于补政治,乐而不淫,悲而不伤,正国风之义。”
[img]163762[/img]
聂夷的代表作《咏田家》(《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卖新谷。
医得眼前疮,挖出心头肉。
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
农民生活艰难。新丝新谷一接受,就迅速卖掉,交税。这就像挖出心里的肉来治愈眼前的疮。他们一年四季都在努力工作,但他们仍然过着饥饿和寒冷的生活。他大声疾呼,希望国王能更多地关心穷人。
聂夷的诗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在唐代诗坛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