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生活在隋唐之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但他并不像大多数学者那样以建功立业为己任,而是一辈子纵情诗酒。这就像他的名字:他的名绩是辉煌的事业;但是字无功,就是不求功业,不求成就。在《自作墓志文并序》中,他表达了这种放达的人生态度:“王记者,有父母,没有朋友,自以为是无功之词。人或问,簸箕是不对的。盖以对自己有道,无功于时。“他只想不违背自己的生活意愿,不想建立任何功业。可以说,“无功”这个词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
王绩从小就好学,人很聪明。隋朝开皇二十年(600年)时,只有十几岁的他跟着哥哥王度去拜访越国公杨素。杨素家客人满门,都是当时的表现。杨素看到王绩年纪轻轻,就说这样一个黄嘴小儿来干什么。面对权倾朝野的越国公,王绩并不胆怯,他侃侃而谈,他说周公都礼贤纳士,你要想表现出自己的高贵,就不应该傲视世界的士人。杨素忍不住改容相待,和他谈论文章,王绩对答如流,从容娴雅,在座的人都大吃一惊,称他为“神仙童子”。
[img]160071[/img]
大业元年(605年),王绩进入仕途,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他天性旷达,嗜酒如命,不把当官当回事。吕才在《王无功文集序》中说:“绩性简单,喝到数斗不醉。他常说,为什么我没有遇到酒仙刘玲,如果能和他一起闭门痛饮,那是多么的享受啊。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他写了一篇《五斗先生传》,他还写了一篇《醉乡记》来赞美喝酒的好处。当然,这种思想在他的诗中表现最多,比如这首《初春》:
春天越来越长,醉客喜年光。
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瓮香。
春天来了,但让他高兴的是,温暖的天气更适合酿酒。再比如这首歌《独饮》:
浮生知几天无状逐空名。
最好多酿酒,向竹林倾斜。
他感叹人生短暂,生活虚无,不如喝酒。
[img]160072[/img]
当然,王吉的生活态度不会很好地处理政治事务,这引起了人们的批评。他请求外任担任六合县成城。到达任期后,他仍然和我在一起,他又被弹劾了。此外,世界也开始动荡,他解决了官员。那天晚上,他把剩下的工资放在衙门口,坐在船上悄悄离开,只留下一首诗:
在我家沧海白云边,林泉也会不一样。
不要一辈子出名,直接拿烟霞送百年。
彭泽有田唯种小米,步兵从宦怎么论钱?
但让百年相继醉酒,何辞夜瓮间睡眠。
这首诗的题目叫《解六合丞还》,他在诗中以陶渊明、阮籍自比,描述了耕田读书、吟诗喝酒的自得其乐的生活。
虽然也曾感叹“网罗在天,我又安之”,但王绩的隐居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然而,情况发生了变化。转眼间,隋朝灭亡,唐朝成立。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征召前朝官员。无奈之下,王成再次来到长安,在新朝成为一名听候咨询的参议员,原官“待诏门下省”。
按照当时的惯例,他每天都能得到三升好酒的供应。弟弟王静问他:“圣旨快乐吗?”王吉回答说:“圣旨的工资低,孤独,只有三升好酒才让人怀旧。”侍中陈叔达听到,说:“三升酒怎么能留在王先生身边?还是每天给他一场战斗吧!”当时人们称王吉为“斗酒学士”。
[img]160073[/img]
贞观初年,王绩罢官回乡。后来,当他听说太乐署史焦革擅长酿酒时,他要求担任太乐成。官员们认为太乐丞只是一个管理乐府灵人的小官员,不符合他的身份,王绩坚决要求说:“这是我深深的愿望。官员们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他终于可以喝焦革酿的酒了,但焦革很快就死了。幸运的是,焦革的妻子一直给他送酒。一年多后,焦革的妻子去世了。王绩感叹道:“这是天不允许我畅饮美酒吗?就弃官离开了。
回国后,王成隐居东皋,自称“东皋子”。《唐才子传》说他“有几个奴隶,种小米,春秋酿酒,养大雁,自给自足”。他的床头有《老子》、《庄子》和《周易》。此外,他没有读任何其他书。
虽然隐居的日子很悠闲,但也会让人感到有点空虚和无助。王吉晚年著名的《野望》可以代表这个想法:
东皋薄暮望, 迁徙靠欲何依。
树木都是秋色, 山只落晖。
牧人驱犊返回,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怀采薇长歌。
“你想依靠什么?”“不认识对方”。山野的美景和乡村的宁静生活无法消除诗人内心的犹豫和沮丧;恐怕饮酒和隐居无法抗拒灵魂深处的孤独和无聊。
王绩的生活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他会被弹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