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让我们把这篇文章带给你。如果你感兴趣,继续往下看。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天,不如怜惜眼前的人。”这样的话可能不会让我们感到悲伤,但至少很容易让我们觉得作词人是一个陷入困惑和悲伤的人。然而,这位多愁善感的伤害春天的人,其实是大宋词人羡慕的幸运儿——晏殊。
一、少年天才高位坐
我们大多数人对晏殊的理解甚至止于他是一名作家,他写了一句名言:“昨晚西风凋碧树。独自上高楼,望天涯路”。然而,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文名远播”实际上是晏殊“极人臣”的“代名词”。
据说出生在福州临川(今江西省福州市)的晏殊,五岁时可以独立写文章,所以早早成为江西著名的“神童”。景德元年(1004),著名大臣张志白奉命巡抚江南,得知晏殊的杰出表现,于是向朝廷推荐了他13岁。顶着“神童”
由官员推荐,晏殊本可直接入朝为官。但他的初生牛犊并不怕虎,还是打算凭实力参加科考。
[img]159459[/img]
第二年,14岁的晏殊离家来到汴京。晏殊虽然年纪不大,个子不高,但凭借才华和诚实,受到了宋真宗的青睐。当时是宰相的寇准曾因为晏殊来自江东而为难他(江东曾经是南唐的领土,南唐曾经是北宋的敌人),但宋真宗甚至搬出了唐朝著名大臣张九龄来纠正晏殊的名字。
由于宋真宗的爱,晏殊在18岁时成为了光禄寺城。后来,他想回家孝顺,因为他的父母去世了,但由于宋真宗的重用,他不能孝顺三年。宋真宗去世前,晏殊一路上升,年轻时成为翰林学士,搬到左舒子。
乾兴元年(1022年),年轻的宋仁宗继位,刘太后临朝听政。刘太后把晏殊从右翼的建议医生和侍读学士提拔到事件中,晋升为礼部侍郎,后授枢密副使。
尽管晏殊因某些事情与刘太后发生冲突,但他还是因为太后的愤怒而贬官。但占理的一直是晏殊,他在被贬时也兢兢业业,晏殊经常在被贬后不久就被召回,并被授予比被贬前更高的官职。至于因病退休,他先后担任御史中成、资政殿学士、兵部侍郎、三司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枢密使、同平章事、兵部尚书..从14岁到63岁,晏殊终身恪尽职守,最终成为极人臣。
二、文学大家门生多
北宋是封建历史上文化的辉煌时代。我们熟悉的苏轼、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等文学家都是朝廷命官。晏殊也不例外。与欧阳、范仲淹相比,晏殊是比他们早一段时间的人物。在欧阳修成为文坛领袖并青睐苏轼之前,北宋文坛正以晏殊为“一代龙门”。
严殊掌管礼部期间,大力倡导儒风,倡导柳宗元和韩愈的“古文之风”,为我们熟知的“古文运动”提供了重要帮助。当他担任极人臣时,他利用人事调配权提拔了范仲淹、欧阳修等一大批著名的北宋名臣。左迁南京期间,晏殊“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被视为北宋兴学之初的范仲淹,也正是在于晏殊的重用下,成为了南京的教员。
唐宋八大家族之一曾巩曾评论说,晏殊“工儒比语言更好”、“备文儒道德”、“以文学谋议为导向”、“为学者宗,世界闻名”。。。曾巩作为晏殊的再传弟子,可以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这也证实了晏殊在北宋文坛的重要地位。
[img]159460[/img]
三、明哲保身不出错
作为晏殊的门生和文坛领袖的继承人,欧阳修也对晏殊进行了经典的评价——“富贵优游50年,始终明哲保身”。有人认为这里的“明哲保身”是贬义,这意味着晏殊对北宋新政改革影响不大。然而,当时的“明哲保身”是一种受到朱的赞扬的文人修养。苏轼曾说过,欧阳修也是“私喜明哲得保身之全”。
而欧阳修对晏殊的评价,前半句也很让人羡慕。“五十年富贵优游”,晏殊从宋真宗青眼到最后退休,真的很顺利。即使在此期间去过这个地方,晏殊也去过南京这样繁华的地方,做过当地的大官。如此顺利的仕途,可以让寒窗苦读几十年,成为候补进士的读者“酸”到掉牙。
历史上晏殊的一生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让热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