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从三首罕见的婉约词中,探索一个不同的苏轼

苏轼,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是一位大胆的代表。他的风格肆无忌惮,大胆自由,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章,比如我们熟悉的《江城子·密州狩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接下来,让我们和读者一起了解苏轼罕见的婉约词,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不同的苏轼。

第一首是咏物词,大概是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降职到黄州的第二年。

[img]150915[/img]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像花一样,像花一样,没有人会毫不犹豫地从教导中吸取教导。抛家近路,想着却无情有思。挥之不去柔软的肠子,困得迷人,想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被和莺呼唤。

不恨这朵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小雨过后,遗迹在哪里?一池平碎。春天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仔细看,不是杨花,而是离人泪流满面。

就咏杨花而言,这个词无可挑剔,但结合苏轼当时的心境,却觉得这篇文章失色了。

从这个词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把自己比作怨妇,朝廷是他的郎。他仍然对仕途没有完全绝望,仍然期待朝廷再次利用他。

第二首是告别词,是苏轼在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八月在扬州写的。元佑四年至元佑六年,苏轼担任杭州太守。当时,苏坚是他的下属,他们非常友好。三年后,由于苏轼被召回北京,苏坚告别苏轼回到吴忠的故居,苏轼为此作了这句话。

[img]150916[/img]

《青玉案·贺方回韵送伯固回吴中故居》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鸯,四桥满,老子经行处。

望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做归期天定许。春衫依旧,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在写告别的时候,苏轼想送一封“送黄狗”的信,传达他对朋友的思念。他还认为,当他的朋友这次回到家乡时,他想和“鸳鸯”在一起,摆脱仕途的疲劳,在“松江”和“四桥”之间自然自在地生活。

下阙想象着朋友们隐藏在家乡的场景。朋友们将学习唐贤王伟隐居“王川”的做法,吟诗作乐,自由随意。最后三句话用典写下了他们在杭州共事的场景,结束了他们的友谊。

第三首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所作,约为宋哲宗元佑六年(1091年)八月。

《木兰花·次欧公西湖韵》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美女们还唱醉翁词,43年如电擦。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知翁,只有西湖波底月。

[img]150917[/img]

此时,苏轼移知颍州(今安徽阜阳),距他的导师欧阳修去世已有20年。43年前,欧阳修曾任此地长官,有许多咏颍州西湖(今位于阜阳市西北部)的文字。

在这首诗中,苏轼结合自己与欧阳修的友谊:知遇之恩、师生之友、政见相投、诗酒欢会、对欧洲公政事道德文章的钦佩等。

欧阳在颍州居住时,经常夜游西湖(颍州西湖与杭州西湖、惠州西湖、扬州瘦西湖并称中国四大西湖)。波底的明月特别熟悉他,这是明月的“知翁”。

@ 当苏轼听到当地歌手“还唱醉翁词”时,这一切都让苏轼感慨、失落、悲叹人生无常。他不仅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深深怀念。

苏轼不仅有“老夫聊少年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也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雨任命”的坚韧与豁达。

从这三个优雅的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也有着另一面的爱情。无论是托物言志,还是表达友谊,表达师生情怀,字里行间都是平淡的,不乏真情。


从三首罕见的婉约词中,探索一个不同的苏轼从三首罕见的婉约词中,探索一个不同的苏轼

,,,,

  • 历史上秦少游的妻子是谁?他与苏小妹有何关系
  • 说起秦少游妻子,大多都会想到苏小妹。事实上,秦少游妻子另有其人,并非是机智聪明三难新郎的苏小妹。记录秦少游家谱的书籍...

  • 北宋宰相苏辙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苏辙
  •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多近视 欧阳修与纪晓岚也在其列
  • 据《中华遗产》记载:曾经有好事者根据史料,列出了一串古代近视文化名人:有战国时期法学家韩非子,有唐代大诗人韩愈和白居...

  • 苏洵简介 北宋时期著名的三苏之一苏琏资料介绍
  • 苏迅简介:苏迅(1009年5月22日至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作家,与子苏轼、苏辙合称“三...

  • 宋仁宗:历史上最宽仁的皇帝之一却也难过美人关
  • 说起中国古代的明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不过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皇帝一定会是热门的选项。而宋仁宗,...

  • 为什么苏轼要求从[天堂]杭州到贫困山区工作?
  • 作为一名“地师级”领导,他愿意在贫穷落后的地区工作,与那里的人民同甘共苦,经常挖野菜充饥。。。这样一个好的干部不是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