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朝被中国公认为一个强大的王朝。然而,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唐朝历史前后分为两个阶段,那么为什么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呢?唐玄宗在位时做了什么?有兴趣的朋友来看看。
事实上,尽管安史之乱后中央权威衰弱,人民遭受了战争。然而,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150年可以看出,战后的唐朝也取得了一系列其他成就(如南方发展、地方农村贸易发展、盐、铁、水运崛起等)。帝国还没有陷入注定的境地。即便如此,安史之乱对晚唐乃至五代、两宋的影响依然深远。那么这场动乱是怎么爆发的呢?唐玄宗李隆基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均田制瓦解,募兵制助长藩镇实力
[img]149832[/img]
均田制是在北魏冯太后改革的基础上,在北方长期遭遇战争,出现了大量无主荒地和失地流民。这种土地分配制度确保了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农民有其田”,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日益繁荣,唐朝的人口不断增长,唐玄宗开元天宝年终于再次超越了隋朝的鼎盛时期。
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耕地面积扩张的速度,人多地少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此时,与均田制配套实施的税收制度是租庸调制,这是一种按丁缴纳定额的税收制度,无论其家授田多少。这样,人们分享的田地越来越少,但他们承担的税收却越来越多。为了避免朝廷的重赋,许多人选择出卖自己作为奴隶,将户籍纳入门阀家庭,成为他们籍下的租户。就这样,唐代的土地并购越来越激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农民甚至政府士兵要么隐藏人口进入门阀,要么逃到南方或当地农村地区等人口稀少的地方。
土地兼并和人口隐匿给朝廷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许多政府军人户籍的流失也导致了政府军事制度的崩溃。此时,税收的基本原则不应以人为本,而应以资产为宗,如唐德宗时期的两项税法和后世雍正时期的摊丁入亩。然而,唐玄宗要么没有意识到危机的存在,要么不愿意进行这样的重大改革,以维护局势的稳定(大多数朝臣官员是家庭或普通地主,都是土地合并的既得利益)。随着均田制度的逐渐崩溃,原本依靠它的府兵制度无法支撑,朝廷立即进行了军事制度改革,取而代之的是筹兵制度。
在招聘制度下,军队不再是一种义务制度,而是成为一名职业士兵。士兵们对直接指挥官的认同比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诚要好得多。此外,在招聘制度下,西北和东北地区招募的胡人大多是苏特、契丹等胡人,他们显然更相信胡人将军的命令。所有这些都给了唐朝北部边境城镇增长的机会,安禄山正处于历史舞台上。
帝王术失衡,权力角斗新规则
唐玄宗除了对税务危机的疏忽外,还特别迷信皇帝的艺术,善于平衡朝廷的各种力量,以确保皇帝享有权威的仲裁职位。在他40多年的统治期间,朝中这样的派系斗争从未停止过。玄宗早期文学和官员之间的斗争,所谓的“文学”是指依靠科举选拔的朝廷官员,所谓的“官员”是指朝廷官员一步一步地从地方政治成就,这两个派系在朝廷只有一点偏见斗争,但在玄宗的故意指导下逐渐成为水火。
早年,文学科举派的代表人物是张说,官员派的代表人物是宇文荣。后来,他们相继远离法庭,张九龄和李林福分别取代了文学和官员的旗帜。经过多年的斗争,双方最终以张九龄的失败告终。然而,就在李林福如火如荼的时候,唐玄宗再次打压李林福,为他找到了新的对手。
[img]149833[/img]
原来唐玄宗中期特别宠信武惠妃,武惠妃生有寿王李茂(另一方面,李茂)从小聪明,很受唐玄宗的欢迎,所以武惠妃动了立儿子为储君的心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不得不扳倒王子李颖,于是她在外朝与李林甫联合起来。但李瑛也得到了朝臣的支持,以张九龄为首的一派是太子的支持者。正因为如此,武惠妃直到去世才如愿。
后来,张九龄倒台,李颖和他的另外两个兄弟立即遭遇了灭顶之灾(即著名的“三王子时间”),储君的位置空虚出来。这时,吴惠妃去世了,李林甫和寿王李茂属于同一个党。为了防止李林甫的家人占主导地位,唐玄宗没有把他最喜欢的儿子寿王列为王子,而是选择了另一个明显弱势的儿子李亨。然而,王子的建立只是对李林甫势力的初步遏制。武惠妃死后,唐玄宗以情绪低落、急需安慰的幌子,从寿王李茂那里抢走了寿王妃杨。让杨氏以道号太真的身份入道观,然后入宫换身份,后册封为杨贵妃。
杨贵妃上位后,唐玄宗开始支持她的族兄杨国忠,逐渐把杨国忠培养成李林甫晚年最大的政敌。晚年,唐玄宗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奢侈。碰巧杨国忠对融资很熟悉(主要是因为李林甫剑南节的不和谐,张仇和琼的礼物)。早期的杨国忠为了升职尽力取悦李林甫,两人在构陷王子李亨方面一唱一和,但最终在唐玄宗的设计下,新旧贵族争权夺利的势头日益明显。
军中也不例外。唐玄宗最初依靠西北边防军的是王忠嗣,然后由哥舒翰接管,并在东北边防军的支持下支持安禄山。至于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唐玄宗也乐见其成。唐玄宗没想到的是,随着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瓦解,大唐的权力斗争规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张说、宇文融、张九龄、李林甫、李茂等曾被他玩弄在股掌之间的人,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他们将一无所有。然而,与哥舒翰不同的是,安禄山在边关镇守多年,在当地威望很高,手里拿着重兵。其中许多军队是当地胡人,很可能与安禄山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因此私人军队倾向成为安禄山重要的政治资源。
张九龄、杨国忠甚至李林甫都被当地藩镇军阀的崛起所困扰。即使有人为了保卫自己的权力而提拔外藩,他们也在政治嗅觉中看到了地方势力对帝国中枢的威胁。然而,唐玄宗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沉迷于自己的权力游戏,没有意识到各方的力量早已失衡。即使杨国忠多次提醒皇帝警惕安禄山造反,也只是被置于一边,权当朋党之争。杨国忠为了取信于皇帝,竟然突击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并逮捕并杀害了安禄山的许多亲信。这件事被安禄山视为朝廷风向的转变,直接激怒了安禄山,让唐玄宗措手不及。
@ 安史之乱是唐朝从繁荣到衰落的重要节点。其爆发的原因是均田制度和政府制度的崩溃,导致了经济基础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唐玄宗既没有重视经济危机,也没有实施改革。与此同时,他热衷于皇帝的平衡,也没有注意到权力斗争规则的变化,最终在一系列错误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诱发了安史之乱。
当然,安史之乱的影响不仅限于唐朝,而且对五代甚至宋朝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五代时期,北方藩镇大多是胡人,其盛行的“假子”制度(即收集优秀将领为义子)从安禄山时期开始盛行。安史之乱后,北方南迁浪潮加剧,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宋朝,南方已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点。
为什么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在位时到底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