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统一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唐玄宗即位后,创造了开元盛世,使唐朝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分离,宦官专权,国力逐渐下降。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杜暹(-740年)。
杜暹出生于濮阳杜氏,明经及第,历任婺州参军、郑县县尉、大理评事、御史监督、事务清廉。后来担任安西副大都护,赢得了西域人民的心,平息了于和王尉的叛乱。
开元十四年(726年),杜暹被召拜为黄门侍郎和同平。他任职三年,因与同事李元红不和而被罢工为荆州长史。此后,他先后担任魏州刺史、太原尹、户部尚书、长安留守、礼部尚书、魏县侯。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杜暹病逝,追赠尚书右丞相,贞贞贞,改贞贞孝。
[img]146344[/img]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杜暹年轻时参加明经考试,补充婺州参军,改为郑县县长,以诚实节俭著称。后来,杜暹因公事被判有罪,并被交给了法院。大理郑杨孚叹了口气:“如果杜暹被判有罪,为什么要鼓励公平诚实的人呢?”他特别向首相推荐杜暹,杜暹被提拔为大理寺的评论员。
两赴安西
开元四年(716年),杜暹改为监察御史,到歧西审核屯田事务。当时,安西副都保护郭虔诚与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献、镇守使刘遐庆等人不和,相互攻击,唐玄宗命令杜暹调查。番人赠以重金,杜暹坚决拒绝接受,拒绝接受。随从劝说:“你出使到这个偏远的地方,不能辜负范人的感情。杜暹不得不接受黄金,但却埋在幕帐下。走出藏境后,杜暹方传书通知藏人。番人大惊小怪,越过沙漠追杜暹,却追不上,只好放弃。杜暹回朝后,累迁到事中。
开元十二年(724年),安西都护张晓松被调任太原尹,安西都护之职出缺。朝廷有人推荐杜暹,认为他曾出使安西,深受藏族人的钦佩。当时杜暹正在为继母守孝,被唐玄宗起复,被提拔为黄门侍郎,并担任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和歧西节度使。
边功入相
开元十三年(725年),于和王尉忽视了与突厥和西域一些藏族国家的勾结,试图反叛唐朝。杜暹暗中探索,发兵征讨,杀了尉迟眺,杀了50多名党羽,然后立于和王。于和国局势平静后,杜暹因功授予光禄医生。他在安西工作了四年,安抚了士兵,不遗余力地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心。
开元十四年(726年),唐玄宗召拜杜暹为宰相,授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前,交河公主(阿史那怀道之女)和亲突骑施派使者到安西互城。使者向杜暹宣读公主教令,杜暹愤怒地说:“阿史那的女儿怎么敢向我宣读教令呢?他鞭打使者,扣留了使者。苏禄可汗怒不可遏,举兵入侵安西四镇,围困安西城。这时,杜暹刚卸任回朝,继任的安西都护赵颐贞出战失败。苏禄可汗大肆掠夺四镇储积,不久听说杜暹拜相,便撤军回来。
[img]146345[/img]
仍居要职
杜暹拜后,他与李元红不和,经常在政治上产生分歧,导致纠纷不断。开元17年(729年),唐玄宗一起罢相。杜暹被贬为荆州长史,后来担任魏州刺史和太原尹。
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巡幸北都太原,拜杜暹为户部尚书,让他胡驾返回长安。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巡回东都洛阳,命令杜暹留在长安。杜暹派轮值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亲自巡逻,从不懈怠。唐玄宗得知后,下诏表扬。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升任中书令。杜暹接替李林甫,担任礼部尚书,并封魏县侯。
晚年病逝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杜暹去世,一年六十多岁。唐玄宗追求他为尚书右丞相,并命令使者帮助办理葬礼,并奖励300块丝绸和贞肃。右司员外郎刘同升、都官员外郎魏廉认为杜暹忠孝双全。贞肃这个词不能赞美他的美德,要求改变他的死后头衔。杜暹之子杜孝友也向皇帝投诉。太常寺最终将杜暹的死后头衔命名为贞孝。
杜暹简介:唐代众多宰相之一,出生于濮阳杜氏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