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之首王灿,东汉末年作家、官员,与曹植并称“曹王”。
三国时期,曹操不仅是“威胁天子命令诸侯”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作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是著名作家,合称“三曹”。
在曹操身边,除了成千上万的战士,还有一群文人,他们的文章写得很好。因为当时汉献帝的年号是建安,这些人中最好的七个被称为“建安七子”,分别是王灿、孔融、陈琳、徐干、阮宇、英宇和刘震。
在这七个人中,王灿[càn]他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年轻时才华横溢,受到当时大学生蔡勇的赏识。
王灿不仅名列七子,还与曹植并称“曹王”。梁朝文学评论家刘戬在《文心雕龙·才略》中称赞王灿为“七子冠冕”。
[img]145583[/img]
王灿(177-217)字仲宣,出身名门望族,曾祖父王龚在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在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人,两人都曾排名三公。王灿的父亲王谦,曾任将军何进的长史。
何进认为王谦是名门之后,他的出身相对较低,想和王谦结婚来提高自己的家庭地位,但王谦很有骨气,没有和外戚结婚,也没有同意。
初平二年(191年),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迁都长安,王灿也一起去了。当时我在长安遇到了著名的学者蔡勇。蔡勇一见到王灿,就觉得自己是个奇才。
蔡勇是当时世界公认的大学问家。有很多客人来他家,经常堵塞街道。
[img]145584[/img]
有一天,蔡勇听说王灿在门外求见,赶紧跑出去迎接,赶紧把鞋子都穿反了。其他客人认为一个重要的角色来了。
结果蔡勇迎王灿进来后,才发现是个很年轻的少年,身材矮小,在场的客人都很惊讶。
蔡勇解释说:“这个王公(祖父王畅)孙也,有异才,我不如。我的书和文章应该与之相提并论。”(《三国志·卷21》)
初平四年(193年),17岁的王灿被司徒征辟,皇帝也下令征求他为黄门侍郎。但王灿认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上任。
不久,王灿跑到荆州投靠同乡荆州牧刘表。没想到刘表看到他并不惊艳,年轻体弱,不拘小节,也没有重用他。
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彪去世,王灿劝刘彪的次子刘聪向曹操投降。荆州平定后,曹操任命王灿为宰相助手,并给予他关内侯爵位。
在曹操幕府,王灿不仅受到赏识和重用,而且与曹丕、曹植关系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王灿是个知识渊博的人,有过目不忘的才华,别人问他问题,没有他答不上来。
[img]145585[/img]
根据《三国志·魏书·王灿传》中记载的两件小事,可以证明王灿确实是一个记忆力很强的人。
有一天,王灿和他的朋友们走在一起,看到路边有一块石碑,他们站在那里大声朗读。他的朋友问他:“你能背诵吗?”王灿说是的,他的朋友立即让他转身背诵碑文。结果,一个字也不错。
还有一次,王灿看到别人下围棋。有些人不小心打乱了棋盘上的布局,王灿根据记忆恢复了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他们认为他是胡说八道,所以他们又放了一个棋盘,然后用手帕盖住棋盘,让他换一个棋盘,再放一次。结果,他们根本没有犯错误。
王灿擅长写文章。他拿起笔,经常挥手。写完后,他从不需要修改。当时,人们认为他是提前写的。然而,尽管他们反复仔细思考,但他们写的文章不能超过王灿。
据《三国志》记载,王灿有近60首诗、赋、论、议。《隋书经籍志》录有11卷文集。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王灿的作品风格优美,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
建安21年(公元216年),王灿跟随曹操攻打东吴。第二年春天,王灿在行军途中死于瘟疫,与徐干、陈琳、英伟、刘震一起死于瘟疫。王灿去世时只有41岁。
王灿去世后,他的朋友曹丕当时还是个儿子。他亲自带领所有文士为王灿送葬。为了表达对王灿的怀念,曹丕对朋友们说:“仲宣平日最喜欢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把它送给他!”于是,现场响起了一声驴鸣,这是历史上著名的“驴鸣葬礼”。
王灿的记忆力有多好?他和蔡勇之间有什么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