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鲁肃是东吴著名的将军,他出身士族,家产丰富。一起探索。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真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被誉为“世界英雄,江左风流美丈夫”。
建安15年(210年),周瑜死于巴丘,年仅36岁。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鲁肃为武术队长,接替周瑜领导部队。周瑜的4000多名下属部队和奉邑的四个县都转移到了鲁肃,这意味着鲁肃取代了周瑜,至少在地位和实权上取代了周瑜。
在此背景下,鲁肃一开始驻扎在江陵,后移士兵驻扎在陆口。威望和善良在公众中很受欢迎。他的部属增加了1万多人,被任命为汉昌太守和部分将军。值得注意的是,周瑜死后,左都督程普也有资格作为江东三朝的老将接替周瑜。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周瑜死后的继任者是鲁肃,而不是左都督程普呢?
一
@ 程普,字德谋,生卒年未知,右北平土银(今河北丰润东唐山丰润区银城铺镇)。东汉末年,孙坚、孙策、孙权三代。所以,就资历而言,连周瑜都比不上三代老将程普。对于程普这个猛将来说,他先是跟着孙坚去攻打董卓,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救出了孙策。孙策死后,程普和张昭拥有孙权。
除了资格比鲁肃更具竞争优势外,程普在江东的官职实际上与周瑜非常接近。建安13年(208年),程普代替太史慈驻海,与周瑜作战,在赤壁打败曹操。其中,周瑜担任右都督,程普担任左都督。在左卑右尊的基础上,左都督程普的地位略低于右都督周瑜
[img]143769[/img]
二
然而,作为都督,程普和周瑜处于同一水平,但排名发生了变化。基于此,周瑜死后,程普显然比鲁肃更有资格接替周瑜。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鲁肃最后笑到了最后?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方面,这是周瑜临终前指定鲁肃接替自己的。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周瑜病困,上疏说:“今天,方有事役,是于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先忧未然,然后康乐。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日,所怀尽。也就是说,在周瑜看来,鲁肃的智谋足以胜任,要求用他来代替我。在我死的那一天,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此外,在江东的文臣武将中,鲁肃的智谋是一流的,甚至可以与蜀汉宰相诸葛亮相提并论。
三
比如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鲁肃更早就为孙权提出了《榻上策》。榻上策是鲁肃在建安五年时与孙权合榻对饮时对孙权提出的治国对策。因为是在榻榻(一种又长又矮的床形坐具)上进行的对话,所以得名。@ 尽管鲁肃的战功不如程普,但鲁肃的战略却得到了周瑜、孙权的一致认可,这也是其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三朝的老大臣是程普的优点和劣势。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王子和一个朝臣自然是孙权即位初期孙策留下的重要老大臣,这也是他能够掌管江东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从长远来看,孙权自然希望培养自己的知己。在此基础上,像程普这样的三代老兵自然不在孙权的考虑范围内。
[img]143770[/img]
四
@ 相应地,尽管鲁肃很早就遇到了周瑜,但鲁肃并没有跟随孙策。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前往孙权,为其提出了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了孙权的赏识。对于志同道合的鲁肃来说,不仅被孙权纳入心腹的人选,也受到后者的重视和培养。因此,在我看来,即使周瑜在临终前指定了其他候选人,孙权也有可能强烈推动鲁肃接任。
值得注意的是,与程普相似,张昭作为孙策托孤大臣,在东吴也颇有威望。然而,当孙权成立总理时,尽管许多人推荐张昭担任总理,但孙权还是找到了拒绝的理由。由此可见,对于江东老臣来说,孙权虽然没有鸟尽弓藏,但还是有必要的防范和警惕。综上所述,公元210年,周瑜死后,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部队。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历史上周瑜死后,谁是接替统领部队的人?为什么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