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攻打汉中之地的曹操面临着继续南下攻打益州、等待其他机会消灭刘备的选择。对此,根据《晋书·宣帝纪》的记载:(司马懿)从讨张鲁,对魏武说:“刘备以诈骗俘虏刘章,蜀人未附,远争江陵。这个机会是不可或缺的。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这种势头,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魏武说:“人苦不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服从。
也就是说,在张鲁归降,曹操占领汉中后,司马懿主张努力消灭蜀汉。司马懿认为,刘备刚刚夺取了益州,人们的心还没有完全归属。只要军队被派出去,他就有机会抓住刘备。然而,曹操拒绝了攻击益州的建议,理由是“看蜀”。
一
@ 得陇望蜀,意思是已经获得陇右,还想攻占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们不满意,平龙,回顾蜀,每个士兵,太阳穴是白色的。”在司马懿提出继续消灭刘备的建议后,曹操引用了这个典故来回应司马懿。因此,很明显,曹操没有继续攻击益州,因为他对目前的成就非常满意。
曹操在建安十六年(211年)开始对关中用兵。公元214年,曹魏大将夏侯渊打破宋建。三年左右,曹魏大军逐马超、破韩遂、灭宋建、横扫羌、彝、虎步关右,凉州地区基本平定。公元214年后,曹军仅修整了一年左右,就投身汉中张鲁征服战役。公元215年11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为曹操所有。
[img]142772[/img]
二
在这方面,在我看来,曹操在夺取汉中之地后,已经很自豪了,也就是说,几年后,曹操夺取了凉州、关中、汉中等地。这无疑是赤壁战争后曹操再次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赤壁战争的重大挫折之后,曹操显然相对保守,也就是说,他更注重稳定的战斗。因此,面对刘备的对手,曹操并不像公元208年那么轻率。
此外,如果你攻击益州,这显然是一场战略决战,刘备不是张鲁、马超和韩遂的一代。与此同时,尽管司马懿的建议确实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刘备在公元214年击败了刘张,夺取了益州。@ 刘备自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在刘焉、刘璋父子经营多年的巴蜀之地威服四方。
三
然而,司马懿可能忽略了刘备刚刚在益州建成的情况,曹操也征服了汉中、关中、凉州等地。对曹操来说,也需要时间来安抚这些刚刚建成的江山。例如,在雍凉地区,马超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在曹操攻占汉中后,马超已将刘备归还。在此基础上,曹操可以利用刘备刚刚占领益州的机会发动进攻。同样,刘备也可以派马超去打扰雍凉地区。
@ 占领汉中后,曹操和刘备可能达成了默契,即我们都暂时停止,等待一段时间的发展。最终,曹操占领汉中两年后,即公元217年,曹操和刘备都派遣了将军,正式开始了汉中之战。这场战斗聚集了夏侯元、曹休、曹真、曹洪、张合、徐黄、郭淮、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泉等著名将军。
[img]142773[/img]
四
@ 东方的孙权,也是曹操没有轻易攻击益州的一个重要原因。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孙权失败,班主任留下张辽、李典、乐进,与7000多人防守合肥。到215年,曹操出征张鲁时,孙权率领10多万大军发动合肥之战(逍遥津之战)。尽管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击退了孙权的进攻,但东吴对合肥的觊觎使曹操不敢长期留在汉中。
总的来说,从曹操的“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这句话来看,这位战斗了一辈子的英雄已经累了,此时已经进入了曹操生命的倒数年头。尽管“老马伏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然而,不得不说,岁月消磨了曹操的锐气,促使他不愿冒险发动一场不确定的战争,@ 占领汉中后,曹操及时停下来,给了刘备和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
曹操攻打汉中后为什么不顺势消灭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