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济阴人吴质,东汉末三国曹魏官员。让我们把历史的迷雾带走,回到光剑影的时代。
曹丕从小文武双全,博览经传,熟悉诸子百家学说。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击败弟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曹操死于建安25年(220年),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正式成立了三国之一的曹魏。对曹丕而言,在公元217年之前,与曹植展开了激烈的较量,至于较量的目标,自然希望成为曹操的继承人。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一开始无疑更喜欢才华横溢的曹植,而低调的曹丕则处于劣势。但在吴质、司马懿等人的帮助下,曹丕成功战胜曹植,被曹操立为魏王世子。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吴质帮助曹丕登基称帝,死后却落得了“丑侯”的恶死?
一
@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吴质(177-230年)字季重,兖州济阴(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东汉末年,曹操在胡城招贤纳士,吴质应召而至。博学多才,@ 曹操和曹丕的父子欣赏吴质。然而,更有趣的是,曹植并不太关注吴质,因为他的外表一般。因此,在曹植以貌取人的背景下,吴质自然与曹丕越来越亲近,从而形成了真挚的友谊。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吴质担任朝歌(今河南祁县)长,并迁至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令。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曹丕之能打败曹植,继承曹操的魏王宝座,登基称帝,吴质可以说是立下了头功。因此,曹丕刚成为魏王世子时,对吴质封赏。
二
[img]142064[/img]
曹丕与曹植的较量,曹植的才华确实压制了曹丕,受到了曹操的喜爱。然而,吴质并没有建议曹丕在吟诗作赋方面与曹植竞争。但建议曹丕:“和魏王说再见,你什么都不说,就哭吧。曹丕对吴质的信任,照做了,哭得很伤心。曹操及其左右都很感动。从长远来看,曹操越来越觉得曹丕诚实孝顺,感情真挚。相反,曹植华而不实。而且,吴质要给曹丕提建议,让他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也就是谨慎,不要给对方挑刺的机会。相应地,曹植则以天赋为荣,以宠宠溺为荣,不仅留下了许多把柄,还引起了曹操的不快。最后,在吴质的“包装”下,曹操内心的平衡逐渐偏向曹丕,从而打消了以曹植为继承人的念头。
三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吴质在曹丕争夺儿子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什么曹魏朝廷在公元230年吴质去世时要给他一个“丑侯”?死后的头衔是后人死后评价的文字。虽然吴质真的不是英俊的一代,但在评价一个人生的死后头衔时,自然不能以貌取人。原因是吴质的行为确实带来了不好的声誉。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登基称帝后,吴质的官职和地位自然上升。先是被封为侯爵,后来曹丕又让他持节度幽,并并诸州军事,也就是曹魏北方的兵马,几乎都是由吴质部署的。在此基础上,吴质逐渐扩大。比如他只和曹魏的达官贵人交往,从不和村民交往,在家乡名声不好。
[img]142065[/img]
四
@ 在魏文帝曹丕的信任和重用下,吴质还作威作福,欺负他人,引起了人们的反感。更重要的是,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后,魏明帝曹睿不太喜欢吴质。与魏文帝曹丕不同,魏明帝曹睿非常讨厌虚浮不实的一代。比如曹操的养子何晏、并州刺史毕轨、著名学者邓阳、李胜、丁静都有才华,但都被曹睿压制。同样,魏明帝曹睿自然信任逐渐浮华欺人的吴质。因此,公元230年夏,吴质病死,被称为“丑侯”,这无疑是一个恶死。然而,在此之后,吴质的儿子吴英一再上书辩护。直到20多年,司马懿的父子掌握了曹魏的权力,吴质的死后头衔才从“丑侯”改为“魏侯”。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吴质是谁?他死后的死后头衔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