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即晋武帝,晋朝开国皇帝。今天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据《晋书》等史料记载,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发生的内乱。动乱持续了16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3月到6月持续了3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持续了7年。对于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其核心人物自然来自西晋王室的同姓王,如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伟、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懿、长沙王司马懿、成都王司马英、河间王司马青、东海王司马越八王等。当然,西晋王族中有不止八个王参与了这场动乱,但八王是主要参与者,《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因此历史上称这场动乱为“八王之乱”。对此,在笔者看来,“八王之乱”有其他因素,但司马炎分封27个同姓王,显然为这场叛乱埋下了祸根。
一
@ 根据《晋书》等史料记载,泰始元年(265年),西晋成立时,晋武帝司马炎分封27个同姓王,以县为国;之后,宗王的权力不断扩大。诸王可以选择封国中的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甚至设立不同数量的军队。在此基础上,司马炎分封27个异姓王的行为可以说是在恢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当然,两者的区别在于,周武王姬分封诸侯时,不仅有姬姓诸侯,还有齐、楚、宋、越、秦等诸多异姓诸侯。然而,虽然分封对象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实际权力方面,西晋初期分封的异姓王也有不少于周朝诸侯的权力。在此基础上,周王室的衰落甚至灭亡无疑是由于分封制下各诸侯实力的不断壮大造成的。
[img]138589[/img]
二
相应地,就晋武帝司马炎而言,显然要知道分封制的不利一面。此外,除了西周的分封制外,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也引发了“七国之乱”等叛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么多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为什么晋武帝司马炎还要分封,而且是分封27个异姓王?在我看来,虽然西周和西汉初期的教训不容忽视,但曹魏灭亡的教训对司马炎来说无疑更为深刻。就曹魏而言,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了曹魏。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当然,司马氏可以取代曹氏,或者掌握曹魏的权力。三国时期,司马懿不仅与蜀汉丞相诸葛亮作战,还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更擅长权谋,这无疑体现在高平陵的变迁中。
三
在高平陵之变中,看似极其不利的司马懿实际上杀死了曹魏将军曹爽。更重要的是,在司马懿篡夺曹魏大权时,整个曹氏实际上缺乏从司马氏手中夺回权力的力量。原因是曹魏虽然也分封了同姓王,但魏文帝曹丕等君主的限制,这些封国根本没有勤王的实力,显然无法与西汉初期的封国相比。换句话说,如果曹魏像西晋一样有几十个同姓王,更不用说司马懿是否敢反抗了,即使反抗成功了,他也应该担心各种封国力量的反抗。综上所述,曹魏灭亡的教训显然比西周和西汉早期的教训更深刻。此外,如果分封制是饮鸩止渴,那么晋武帝司马炎宁愿喝这杯毒酒,也不愿西晋重蹈曹魏的覆辙。对司马炎来说,为了避免士族篡位的再次发生,分封了27个异姓王来守卫西晋朝廷。
[img]138590[/img]
四
@ 一般来说,分封制必然会导致当地诸侯与朝廷竞争。然而,这个过程可能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也就是说,它需要时间来扭转两者之间的力量差距。但根据《晋书》等史料记载,西晋诸侯王的势力,主要来自他们的职务。一方面,西晋诸侯王多担任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也就是说,这些异姓王不仅在封国有兵马,还可以作为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的身份,从而掌握封国周边地区的军队、钱粮等。而这无疑加速了各种异姓王的实力增长。基于此,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的第二年,八王之乱爆发。一般来说,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在吸取了曹魏的教训后,金武帝司马炎在分封宗王时,只看到了宗王的力量,却没有注意到宗王过度扩张对西晋朝廷的潜在威胁,从而埋下了叛乱的隐患,即造成了更大的隐患。
西晋建立后,司马炎分封了多少同姓王?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