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

马周对文学和政治的影响是什么?

唐代官员马周,字宾王,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孤贫好学的马周少。补州助教武德中。西游长安,客居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三年(629年),代常何为疏,所说二十多件事,都切中了时弊,唐太宗立即召见,使直门下省。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贞观十八年(644年),任中书令,兼太子右妃子。劝唐太宗以隋为鉴,省兵役,养民力,如贞观初之节俭,慎选地方官员,不要对诸王过得好,不要让宗室功臣世守封土等,多为唐太宗所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马周去世,终年四十八岁。唐太宗为他哀悼,追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继位后,唐高宗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高宗寺庙在垂拱年间享有。

[img]136169[/img]

主要影响

政治

贞观六年(632年)和贞观十一年(637年),马周两次向唐太宗写信,详细讨论了他对治国理政的思考。

一是劝唐太宗处理好与太上皇李渊的关系。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弟弟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父亲李渊退位,使他与李渊的关系变得微妙而复杂。贞观三年(629年),李渊搬出皇宫入住大安宫,直到贞观九年(635年)去世,基本上从未离开过这座宫殿。即使李世民出京到九成宫避暑,李渊也没有同行。对此,马周在疏文中坦言,太上皇李渊居住的大安宫“极其卑微”。@ 李世民外出避暑,却让太上皇“留热处”,令人不安。应该说,马周的话冒着很大的风险。幸运的是,唐太宗对马周的话并不生气,反而“善其言”。由此可见马周的直言,唐太宗的大度。

二是劝唐太宗处理诸王的问题。唐太宗在位期间,几度欲恢复世袭分封制,即裂土分地封宗室功臣。马周、李百药等人坚决反对此举。马周在两篇疏文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他指出,世袭分封制的危害,如果有“不肖子袭封继承人”,人民就会遭殃,国家就会蒙患。@ 他征集历史,世袭分封实际上是后人灭亡的隐患。至于欲爱诸王,马周提出要有爱之道,以曹操溺爱曹植为例,反连曹植在曹丕称帝后被“禁闭同狱”。因此,对宗室子弟,可以给予适当的待遇,如有才能,则随机授予,这是万全之策。正是马周等人的坚决反对,唐太宗才放弃了实施世袭分封的念头。

三是劝唐太宗处理好近侍人员的问题。马周在疏文中提到了白明达、斛斯等人,他们是当时经常陪伴唐太宗的乐工、箭手等近侍者。从马周的疏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对他们很好,给了他们很高的头衔,并让他们参加朝会。马周对此深感担忧,在他看来,对于近侍者来说,不要太亲密,真的要奖励,也只要“厚赐钱丝”,千万不要让他干涉朝政。事实证明,马周的建议有先见之明,唐朝最终在宦官专权与藩镇分离的双重打击下崩溃。

[img]136170[/img]

第四,建议唐太宗“节俭,善待他人”。唐太宗即位后,他引导隋朝死亡的戒律,努力工作,恢复健康,创造了“贞观治理”的局面。然而,从那时起,唐太宗的奢侈风逐渐出现,服务人民的事情逐渐增加,不再是贞观早期的节俭状态。马周在文章中引用了汉代的例子。文帝和景帝浪费了奢侈和节俭,人们很快乐,以建议唐太宗保持节俭的风格,从头到尾都很好。

第五,建议唐太宗重视州县官员的选拔。马周明确指出“理天下人,以人为本”。为了让人民幸福,他们只在刺史和县令,然后说“今天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内官,县令和刺史相当轻易选择”。北京官员不称职的人开始补充外任,果敢能干的人先补充内官,再补充边境州;@ 由于用人不察,“以德行才能提拔人,十不能一”。应该说,马周对加强州县官员选拔的讨论非常深刻,指出了基层官员特别是地方长官在国家治理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唐太宗采纳了马周的建议,命令县长由五个以上的北京官员推荐,刺史候选人由他自己简要选择,加强了当地官员的选拔,提高了当地官员在官僚制度中的地位。

@ 在贞观年间,马周分析了当时存在的许多重大问题,并及时向唐太宗写了一封信,或纠正了已经出现的错误,或者知道了这一点,提示了干预即将到来的事情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在贞观年间的政治改善甚至“贞观治理”的形成和延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虽然马周的政治理论是围绕特定时期的具体情况展开的,但他所阐述的许多观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价值,因此受到后代开明统治者的重视,甚至成为政治家处理政治和社会问题1000多年的基本思想。

[img]136171[/img]

文学

马周非常谨慎,他的写作也有相应的特点。虽然“引用事实,争论古今”,但并不是疾驰,充满激情和慷慨。不仅不同于前代的苏秦、张毅、终军、贾毅,也不同于同一时代的魏郑;与岑文本相似,语言更委婉,不是“直言不讳”。

比如《旧唐书》传载了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陈时政疏》。他不在这里举姚禹三代的故事,而是以汉代的文景为例;唐太宗不要要像姚禹那样恶衣菲食,只希望他不要像汉武帝那样穷奢侈。这不仅是“卑之不高”,更是“怀疑古今”,有独到的见解。“向使高祖后,就是有武帝,世界不可能完整”,发人深省。

马周论事,也有类似魏征的人,把“贞观之初”作为努力治理的标准。刘吉曾经说过这样的观点,但马周说的更真诚。岑文本中所谓的“听不见,忘记”大概就是这样一篇文章。马周的写作也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语言更自然,几乎不是假的,这在唐初的政治论文中也更为突出。


马周对文学和政治的影响是什么?马周对文学和政治的影响是什么?

,,,,,,,

  • 揭秘:为什么武则天跟唐太宗12年没怀孕?
  •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因此,在她的一生中,有著名的功过是非,也有鲜为人知的秘密。第一个秘密是,武则天从...

  • 唐懿宗李漼:一生欢游无度用人无方的无能皇帝
  • 唐懿宗虽然当了皇帝,但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除了饮...

  • 唐高宗是窝囊废?为何说其能力不输李世民
  • 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放在太...

  • 孔颖达简介 唐代著名经典学家孔颖达的生活
  • 孔颖达编制了《五经正义》,排除了经学内部法师的门户意见,在众学中选择最好的,为博览会做广泛的收获,结束了西汉以来的各...

  • 杜如晦简介 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杜如
  • 莱国公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唐初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治...

  • 唐玄宗时期的科举制度都改革了哪些方面?
  • 唐玄宗是唐朝最著名的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唐睿宗的第三子,自幼多才多艺,精通音乐、书法,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