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道,字同寿,唐代宰相,户部侍郎刘林甫第二子。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
刘祥道以门阴入仕,袭爵乐平县男,迁黄门侍郎、阳城县侯,迁刑部尚书。三年来,龙朔拜右丞相,转礼部尚书,组织泰山封禅事宜,进入爵广平县公。乾封元年,他以金紫光禄博士致仕,在家中死亡,享受71岁。他收回了幽州都督的礼物,并宣布了他的死后头衔。
人物生平
刘祥道,魏州观城人。父林甫,武德时期的历史舍人。祥道少攻父爵。永辉初年,历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官员侍郎。显庆两年,搬到黄门侍郎,依然知道官员的选择。祥道在全面的艺术上还是有一些缺点的,这是上疏陈其得失。
中书使杜正伦也言入流人多,为政之弊。高宗遣祥道与正伦详谈其事。时公卿已下,怕改作,事故不行。祥道寻找修礼功,进封洛州阳城县侯。四年来,迁刑部尚书,每次大狱,都会尴尬地叹息,演奏之日,再也不吃了。蒲州刺史,龙朔元年,权检校。雍州长史三年,俄迁右相。生性谨慎,既居宰相,又忧心忡忡。数陈老病,请退休闲职。俄罗斯转礼部尚书,罢知政事。两年后,林德将在泰山发生事故。有司议还礼,都以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祥道驳斥:“昔在三代,六卿位重,故佐祠。自汉魏以来,权归台省,九卿都是常伯属官。今登封大礼,不以八座行事,而以九卿,无为徇虚名而忘实事!唐高宗从其议,竟以司徒徐王李元礼为亚献,祥道为终献。事后,进爵广平郡公。乾封元年,又上表乞骷髅,优制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年卒,年七十一,送幽州都督,死亡宣。子袭爵。
[img]135736[/img]
个人作品
一是:今天选择司取士,伤多而滥,每年入流,数一千四百,伤多也。杂色入流,不加泉简,也是伤滥。经明行修者,犹或少有正人,多取胥徒之流,怎能有德行?即使是共厘务者,善人少,恶人多。自有国以来,已经40年没有刑事措施了,难道不是这样吗?但服从先王之道的人,演奏第一次开始付选;趋走几案之间的人,加禄秩并不简单。虽然稽古之业很难知道,但战斗的材料有多容易进入?其杂色应流入流人,希望曹司试判,简称四等奏闻。一等付吏部,二等付兵部,次付主爵,次付司勋。其行署等私犯公坐情况可责的,虽经赦降,也量配三司;不经赦降的,放还本贯。冀入流不滥,官无冗杂,使胥徒之辈,渐知劝勉。
二是:古代选择者,为官选人,不听取人多,官员少。今天官员数不胜数,入流无限,供应无限,使九流繁总,人随岁积累。谨约准所需人,量支年别入流者。内外文武官一品以下,九品已上,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略举大数,当一万四千人。壮室而仕,耳顺而退,取其中数,不过30年。这是一万四千人,三十年略尽。若年别入流者500人,30年后便得1500人,定须者13465人,足够数量。除了三十年,官者还多,这便有余,无忧无虑。年常入流者,遂超过1400,计应须数,其余两倍。而且经常选择放还者,仍然停止六七千人,更复年别新加,实非处置法。
第三,儒家是教育的基础,是学者的宗教。儒家不兴,习俗会被取代。今天的序言遍布世界各地,儒家和学生溢于三学。诱惑方,理实为备,而奖励方式可能不周。然而,永徽已经到来。在过去的八年里,官员们听到了善政的粗俗故事,论者们用一句话就能听到。但是儒生没有听到好消息,所以大臣认为奖励的方式不周。
[img]135737[/img]
第四,国家四海富裕,已经四十年了,人民官僚,没有秀才之举。今天的人不如以前的人,推荐人才的方式还没到?我宁愿称多士,遂间斯人。看六品已下,山谷,特降纶言,更多的审查和采访,仍然是一个规定,一个小小的奖项。否则,赫赫之辰,斯举遂绝,一代盛事,实在是朝廷遗憾。
第五,唐、虞三载考试成绩,废五指幽明。两汉用人,也久居其职。因官命氏,有仓,余之姓。自魏晋以来,事无可纪。今天在任,四考即迁。官员知道会满,必怀就;人看有迁代,能无苟而且吗?过去,临苟且之人,责以移风易俗,其得意!望经四考,就任加阶,到八考满,再听选。还淳朴,虽不敢必期;送故迎新,实际上稍微减少了劳弊。
第六,上书省二十四司和门下的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与选补相比,他们都取老任流外有刀笔的人。纵欲参与士流,都以夫妻为耻,前后相承,然后成为故事。而且掖省重,王艳秘密,尚书政本,人物至关重要,而使用更多的徐徒,恐怕没有理由全权衡。希望有一个明确的选择。
刘祥道:唐代宰相有哪些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