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贤,本名刘齐贤,唐代宰相,右相刘祥道之子。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刘景先方正好学,门阴入仕,累迁侍御史。乾封元年(666年) ,攻爵广平郡公,授晋州司马。入为事中,迁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英国公徐敬业叛乱后,上书营救宰相裴炎,被酷吏陷害,贬为吉州长史。永昌元年(689年),论罪下狱,自吊而死。唐中宗复位,平反昭雪,恢复身份和名誉。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在凌烟阁追赠太子太保。
人物生平
刘景先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年轻时学过人,以方正著称。唐高宗李治非常欣赏他,官拜侍御史。
乾封元年(666年) 父亲刘祥道病逝,袭父爵为广平县公,高宗授予他为晋州司马(今山西临汾县西南)。后来,黄门侍郎被累迁,修国史。永春元年(682年)进入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拜相)。还有记载:弘道元年(683年)年底,唐高宗病重,命太子监国。裴炎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奉诏与黄门侍郎刘景先、中书侍郎郭正一起在东宫平章事务。时差一年,但刘景先当宰相都有记载。
永昌中(689年),刘景先陷害酷官,被关进吉州监狱。一个聪明能干的人才,几次被贬,除了英雄无用之地,还被酷官陷害。他想不通,在吉州监狱上吊死亡,被抄袭。刘景先死后近百年,唐德宗李适爱前贤,于建中三年(782年)给了刘景先太子太保。
[img]135546[/img]
家庭背景
刘景先的家人来自后来被称为魏州的地方(今天河北邯郸的一部分)。他的祖父刘林甫在唐高祖和唐太宗时期担任历史舍人、中书侍郎和官员侍郎。他被封为乐平人。他的头衔由他的父亲刘祥道继承。刘祥道在高宗时期担任首相,并被封为广平县公。刘祥道于666年去世后,刘景先继承了广平县公爵的头衔。
《新唐书卷一》〇六、列传第三一:刘景祖父刘林甫,唐超武德时(618-626年),为内史舍人,以才学过人为名,与萧宇等人撰写定律令,用《律议》万余字。历任中书侍郎、官部侍郎、乐平县男爵。刘林甫任吏部侍郎期间,唐朝天下初定,遵循隋朝制度,每年11月开始选官,次年春天停止。时间短,事情多,相关部门没有时间认真完成选官工作就停止了选官。刘林甫建议高祖皇帝全年随时听选,随到随选,所以所有有才华的人都被选为官。与此同时,刘还将原来的州府改为以皇帝诏书或赤牒授官的方式,集中在官员部门的调任上。不管有多少人,他都会在任何时候录用,因此受到了法庭内外的高度赞扬。
刘景先的父亲刘祥道,字同寿,在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当官。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刑部尚书、右相等职。乾封元年(666年), 加金紫光禄大夫,年病去世,时年71岁,赠幽州都督,死后称为“宣”。
[img]135547[/img]
高宗年间
刘景先最初担任侍卫史,后来担任并州司马。高宗听说他诚实,非常尊敬他。有一次,将军史兴宗在狩猎时告诉高宗,并州的风筝很有名,可以命令刘景先抓几只。高宗回答说:“刘景先是用来抓风筝的人吗?你为什么这么看他?”拒绝了。为了避开王子李贤,刘景先改名为刘景先。
682年,当时负责黄门侍郎历史修复的刘景先被封为同中书门下的三个产品,实际上相当于宰相。683年底,高宗病重,生命王子李哲(李贤于680年被废除)监督国家,由刘景先、裴燕、郭正义和东宫平章协助王子。不久,高宗去世了,李哲继承了王位。他是唐朝的中宗,他的大部分权力都掌握在摄政的武太后手中。
武后年间
684年左右,刘景先代裴炎任侍中。不久,中宗表现出独立行权的意图,被武后废除。武后改立了他的弟弟李丹,唐瑞宗,她越来越掌握了朝廷政权。裴炎多次建议武后还政瑞宗,武后非常生气。年底,英国公李敬业打着重树皇权旗号的叛乱爆发后,裴炎再次提出要通过还清政治来平息叛乱,武后指控他谋反并将他下狱。裴炎下狱受审期间,许多官员为他说情。刘景先和风阁侍郎胡元凡也在其中。据说他们说:“裴炎是一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高级官员。全国都知道他很小心,我们可以保证他没有谋反。吴后回答说:“已经有他谋反的证据了,你不知道。他们说:“如果他是那种谋反的人,那么我们也是。”武后又回答说:“我知道他谋反了,你们没有。但不久,武后就无视自己之前的说法,逮捕了刘景先和胡元范。年底,裴炎被处决,刘景先多次被贬为普辰二州刺史和吉州长史。689年,武后手下酷吏指控刘景先有罪,再次逮捕他。刘景先自杀,财产被没收。
刘景先:唐朝宰相,他为什么自吊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