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通(625-691)、字通师、唐代宰相、书法家、太子率让欧阳询之子。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欧阳通门阴入仕,起家秘书郎,迁入书舍人。曾任怀州刺史、卫尉卿、殿中监、兵部尚书、太常卿、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同平章事,册封渤海县。天授初年,授礼部尚书反对拥立武承嗣为王子。天授二年(691),为酷吏来俊臣陷害处死。神龙元年,恢复官爵;工作楷书,继承父法,笔锋险峻,父子合称“欧阳大小”。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春男墓志》等。
书法成就
欧阳在楷书里工作,尽得父法。晚年,他很矜持。他以狸毛为笔,覆以兔毫,犀象骨为管。碑刻有《道因法师碑》和《泉南生墓志》。当时人们称他的父子书法为“欧阳体大小”。今天,在长沙望城县书堂山脚下,仍有父子读书习字的遗迹。
[img]135387[/img]
书法特色
据《旧唐书》载,欧阳通“少孤,母徐氏教其父书。每一笔遗通钱,给云:‘质汝父书写之直。’ 通慕名甚锐,昼夜精力无倦,遂亚于查”。由此可见,欧阳通的书法起源于家法,向父书学习。《述书赋》有“继美”之称,并称赞为“父掌礼邦,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通对自己的书法也很自负,尤其是对文房四宝特别讲究。张主卓的《朝野》称之为:“如果你经常保留自己的书,你必须以象牙和犀角为笔管,以狸毛为心,复以秋兔。松以烟为墨,末以麝香,纸必坚薄白滑,是书之。” 其代表作有《道因法师碑》和《泉男生墓志铭》。
欧阳通的楷书虽然出于父亲,但写得更瘦更硬,尤其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翔,充满了非常强烈的隶意,这成了他楷书的一个特点。这种尖锐的书法术语被称为“批法”。刘油载了《书概》一词:“欧阳书的大小,分为隶属关系。如果观兰台道因碑上有批法,显然是隶属关系。正是欧阳通善利用仰势、背势和锋棱之势,才能给人一种神采奕奕的艺术感。
明王世贞的书说:“道因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但尖锐的棱角不仅促成了他的书法特色,也成为了历代评论家批评的目标。杨士奇批评他的“少含蓄的兴趣”,他的书“瘦胆小”,这与当时只有“君子藏品”的审美观念有关。事实上,当书法艺术的负面格子关注阴阳的一面时,它必然会忽略另一方面,无论如何,欧阳通的楷书《矩森严》,笔力清晰,意义优雅。是一代名家。
[img]135388[/img]
个人作品
《道因法师碑》全名为《大唐故翻经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由李燕撰写,欧阳通书,现收藏在西安碑林中。碑全文楷书,34行,73字。高312厘米,宽103厘米。建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碑文完整,碑头雕刻,碑额雕刻佛教,俯瞰横书“所以大德因法师碑”七字,是欧阳通的代表作。
欧阳通楷书虽然出于父亲,但写得更瘦更硬,尤其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翔,充满了浓厚的隶属感,这在这个碑文中更为体现。这座碑文的书法笔力强大,险峻瘦弱,但棱角分明,不仅促成了欧阳通书法的鲜明特色,也带来了其另一个局限性,即“少含蓄的兴趣”(杨士奇)。
[img]135389[/img]
清何绍基称这座纪念碑为“危险的轶事,往往超越乃翁”。因此,在临时学习这座纪念碑时,不仅要掌握欧阳楷书严谨清晰、结字典雅、动力多端的特点,还要防止其笔过于生硬尖锐、字形过于扁平倾倒等问题。根据梁启超的《续高僧传》,道理大师没有这样的人。因此,“他的学术友谊依赖于这座纪念碑”(见《饮冰宝文集》)。
欧阳通书法的特点是什么?他在书法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