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210年(也有人认为汉始于公元前206年)。历史书又称“前汉”和“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那我们来看看杜周的详细介绍。
杜周(?—前95年),西汉南阳县杜衍县(今河南南阳市西南)人,出身小吏,名气很好。义纵任南阳太守时,“以为爪牙”,推荐他为廷尉史(廷尉属官)。他为张汤服务,汤赞之,官至御史。沿边县因匈奴入侵而损失的人畜、甲兵、仓颉被命令查处。在调查过程中,他严格追究了造成损失的责任,许多人因此被判处死刑。由于执法严峻,奏事称旨,得到了武帝的赏识,重用,同减宣更替任御史十多年。
[img]131727[/img]
人物生平
汉武帝时代 ,除张汤外,还有杜周、赵禹、王温舒、义纵、减宣等人,其中杜周尤为突出。
据《前汉书》记载,杜周出生于南阳杜衍县,原本是南阳太守手下的一名工作人员,通过巴结上司得利,被推荐给张汤,晋升为廷尉史。他专门看老板的意思。他故意减轻上司喜欢的人的罪行,他打击上司讨厌的人。在任廷尉职期间,被关进监狱的人数大幅增加,被关进监狱的时间也延长。武帝也欣赏他的做法,任命他为御史大夫,上升到三公的地位。家资无数。他的两个老儿子都成了重要地区的县长,控制着黄河两岸的重地,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残忍。只有少子杜延年为人宽厚。
杜周平素沉默寡言,老成持重,外宽柔内深,历史上被称为“内深刺骨”。与当时被称为严酷的其他“酷官”相比,执法尤为严酷。当上尉后,“他治大放(仿)张汤,善于伺候”,也就是说,他善于揣摩武帝的旨意,“上所欲挤的人,所以被困;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微见其冤状”,以释放。有人指责他说:“君为天下决平,不遵循三尺法,专以人的主意指为狱,狱者固然如此?“这是对杜周案件的批评,不是以法律规定为标准,而是以皇帝的意愿为转移。他回答说:“三尺安出!前主所是,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意思是,所谓法律,就是以皇帝的意愿为准。
[img]131728[/img]
诏狱的增加
武帝后期,刑益严。杜周任廷尉时,秉承武帝的旨意,能事极其严厉。每年有2000多名官员(指相当于郡守、九卿以上的官员)因罪下狱,前后有100多人;此外,每年不少于1000起县太守、丞相府、御史大夫府交付廷尉审讯的案件。每个案件涉及的人数,大案件数百人,小案件数十人。办案奔跑的路程,近者数百里,远者数千里。案件很多,狱官不能一一详细审理。他们不得不根据所告事实引用法律法规来判决犯罪。如果他们不满意,他们将采取严厉的折磨和强迫供词的方式来确定案件。所以,听说政府要逮捕的人都吓得逃跑藏匿。有些案件拖延了十多年,还没有结案。当时,大多数投诉都给别人增加了“大逆不道”的指控,这涉及到许多人。廷尉和京师官府所属监狱逮捕了6万至7万人;此外,任何执法官员有时都有超过10万人。武帝任命的官僚,以其只是“诽谤”而平庸,以至于“官事被浪费”。对杜周的肯定很少,嘲讽他的“奉承”,专门坚持上意邀功,猎取高位。
杜周担任廷尉几年,中间因事罢官,后来成为掌管京师治安的执金吾①,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晋升为御史医生,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死于“追捕桑弘羊、卫皇后昆弟子深刻,天子认为自己尽力无私”。杜周大多模仿张汤,但远不如张汤干净。十多年来,张汤一直是廷尉、御史大夫,临终家产“只有五百金”。杜周初为廷史,只有一匹装备不齐的马,为廷尉、御史大夫十多年,“家资巨大”。杜周子孙相继为高官,终西汉之世,发夹不绝。
西汉官员杜周简介:执法严重,汉武帝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