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统一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唐玄宗即位后,创造了开元盛世,使唐朝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到8000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藩镇分离,宦官专权,国力逐渐下降。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崔仁师。我们来看看!
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崔仁师。武德初年考中制举,调任管州录事参军。后晋升为右武卫参军,参军修建梁、魏史。贞观初年,改为殿中侍御史。贞观十六年(642年)升任事中。任韦挺副职主持辽东海运事务。因运输兵卒逃亡未奏闻罪,被除官为民。皇帝回到中山,用他担任中书舍人、检校刑部侍郎。贞观22年(648年)晋升为中书侍郎,参与主持机要事务。后来有人伏合上诉,崔仁师没有及时上报,皇帝怒不可遏,把他流放到连州。在永徽初年,教简州刺史,去世。
[img]131132[/img]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崔仁师,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武德初年考试制举,调任管州录事参军。武德五年(622年),陈叔达推荐崔仁师有才华担任史官,晋升为右武卫参军,参与梁魏史的修建。
治狱宽仁
贞观初年,改为殿中侍御史。当时,青州有一名男子图谋叛逆,有关官员逮捕了他的党羽,囚犯被关进了监狱,并命令崔仁师审问。刚到青州,为所有囚犯清除刑具,为他们准备食物,提供茶叶,用影响手段审讯他们。只有十几个领导作恶的人被犯罪,其他人被免除犯罪。大理少卿孙伏伽对他说:“免罪昭雪的人很多,谁愿意承认自己有罪去死?判决时事情发生变化怎么办?崔仁师说:“审理狱案以仁爱宽恕为主,所以谚语说“杀人断脚,也有礼可循”。怎样才能有人知道自己冤枉不上诉,为自己计划?我也愿意用一个人的身体换取十个囚犯的生命!当使者再次审讯时,所有囚犯都磕头说:“崔公仁爱宽恕,绝对没有冤枉的人。没有别的话可说。崔仁师因此出名。
支持旧说
升任度支郎中。崔仁师曾口头支出数千项。唐太宗李世民感到奇怪。他命令黄门侍郎杜正伦用账簿提问,并要求崔仁师回答。没有错。皇帝很惊讶。当时,校书郎王玄度注释了《尚书》、“毛诗”,诽谤孔颖达、郑玄的陈旧理论,请求立即废除。诏令众儒生广泛讨论,博士以下的人都忍不住他。河间王李孝恭请与孔颖达、郑玄的学说一起流行,崔仁师认为王玄度的注解缺乏根据,列举不合大义之处上演皇帝。王玄度之议停止。
[img]131133[/img]
讨论刑律
贞观十六年(642年)升任事中。当时有关官员认为,法令中“谋反叛逆的兄弟都被牵连坐罪没收家产入官”太轻,诏令高官讨论。据说汉、魏、晋三朝一人谋反杀害三族,要求改为死刑。崔仁师说:“父子是直系亲属,足够劳烦其心,对此毫不同情,哪里可以谈兄弟友谊?方玄龄说:“祖先有义务遮掩子孙,祖孙关系亲密重要,兄弟关系疏远。这是一种亲密的流放和疏远的处死,而不是用刑的初衷。所以没有改变。
两度被贬
后来崔仁师秘密要求立魏王为王子,违背皇帝的意愿,降为鸿禄少卿。逐渐提升为民部侍郎。后来在辽东征讨时,任韦挺副职主持海运事务,又主持河南水运事务。崔仁师认为水运路线曲折遥远,恐怕运输的物资不能及时到达,所以他看到机行征收近海租税作为工资。因运输兵卒逃亡未奏闻罪,被除官为民。皇帝回到中山,用他担任中书舍人、检校刑部侍郎。皇帝前往翠微宫,献上《清暑赋》婉言劝诫。皇帝称赞他,给了他50段丝绸。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晋升为中书侍郎,参与主持机要事务,尤其受到皇帝的恩宠。中书使楚遂良嫉妒他,恰逢有人伏合上诉,崔仁师没有及时上报,皇帝大怒,把他流放到连州。在永徽初年,教简州刺史,去世。
崔仁师简介:唐代中书侍郎参与主持朝廷机要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