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年2月12日,杜甫~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为了区别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杜甫和李白也被称为“大李杜”,杜甫经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虽然杜甫在世时并不出名,但后来却出名了,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被保留下来,大部分集中在《杜工部集》中。所以下面就给大家带来杜甫的《短歌行送王郎司直》,一起来看看吧!
[img]130967[/img]
【内容】:
王郎酒爽拔剑地歌莫哀!
我可以拔尔抑塞雷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开。
而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六锦水,何门穿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我子。
眼中的人老了!
【赏析】:
《短歌行》是乐府的老题,说短歌意味着短歌,这里可能意味着音调的快。王郎是个年轻人,叫郎,名不见经传。司直是一名纠劾官员。代宗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一家从贵州出三峡到江陵。这首诗应该是今年春末在江陵写的。
上半首表达了安慰王郎的意图。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正浓,拔剑起舞,唱着悲歌,杜甫劝他不要悲伤。当时,王郎正要西行入蜀,去当地长官那里。杜甫在四川住了很长时间,说他可以推荐王郎,说“我可以拔出来”,把你这个英俊的奇才从压抑中推出来。以下两句承上,用奇特的比喻赞美王郎。豫、章,两种乔木名,都是优良的建筑材料。诗中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晃时,能动摇太阳,尽力形容树高。此外,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翻腾沧茫大海,形容大鱼。两句极写王郎的杰出才华,说他能承担重大事件,有所作为,所以不用拔剑,徘徊跳舞,可以放下剑,休息一下。
[img]130968[/img]
下半首抒写送行之情。诗人说,以王郎的奇才,这里去西川,一定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却不知道去哪个地方长官。穿上装饰着明珠的鞋子,穿上“穿珠履”。《史记。春申君传》:“春申君客3000多人,其上客都踮起脚尖。在江陵城东南,仲宣楼是杜甫送别王郎的地方。仲宣是三国时期诗人王灿的字,他去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高季兴在江陵建仲宣楼。告别时已是春末,杜甫用饮佩的眼光望着王郎,高歌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在四川施展才华。眼中的人,指王郎。最后一句由人及己,叹了口气:王郎啊王郎,你刚刚富强,大可一展宏图,我却衰老无用!有说服王郎及时努力的意义。
这首诗突兀横绝,跌宕悲凉。王郎的悲歌从“拔剑”写出来,是一种悲伤;作者劝他“莫哀”,到“我可以拔尔”,是一种喜悦。“拔剑”,情绪高涨,是一扬,“我可以拔尔”,让情绪慢一点,是一落。“抑塞磊落”呼应悲歌,“我能拔尔”照顾“莫哀”。然后以“豫章翻风”引出“奇才”、“鲸鱼跋浪”,极其夸张的能事,引起轩然大波,是重新开始;承担“莫哀”,“脱剑佩”趋于缓慢,是重新落下。指出“得诸侯”,应该是从悲转喜,但又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从喜转悲。既然“我能拔尔”,又是“青眼”相望,难道不可喜吗?但又一次“我老了”,不能有所作为,所以所谓的“我能拔尔”只成了一个美好的愿望,又失败了,又从喜转悲。一悲一喜,一起落下,变化无穷,最终不可避免地回到“拔剑”悲歌。“莫哀”只是一句安慰的话,总是不可避免地回到抑塞磊落。正是因为豫章两句的奇峰拔起,才更加压抑了雷落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人才不能施展的悲愤,其意义更加深刻。这首诗在音节上很有特色。开头两个十一字字多,音节快。五、十二句押韵,上半首五句一组平韵,下半首五句一组狭韵,节奏短,在古诗中很少见,也很原创。
杜甫一家从贵州出三峡到江陵,于是作了《短歌行送王郎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