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作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和大师,他在晋南北朝时期被提升为文章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造诣,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雄壮的笔力和华丽的词采而闻名,留有30卷,已失,现存《曹子建集》为宋人编写。曹植的散文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点,加上其品种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南宋作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蓉也称赞曹植“骨气极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质优美,今古灿溢,卓尔不群。并将他列为《诗品》中品位最高的诗人。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2000年,堪称“仙才”。
[img]127270[/img]
人物生平
少年才情
曹植出生于初平三年(192年),是曹操和卞夫人的第三个儿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十几岁时,你可以读《诗经》、诸子百家也广泛涉猎先秦两汉的《论语》和辞赋。他思路快,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经常被提问,脱口成章。曹操曾读过曹植写的文章,惊讶地问他:“你请人写吗?曹植回答说:“话说出口就是论,写成文章,只要面对面考试就知道,何必请人代作!再加上坦率自然的气质,不讲究庄重的外表,车马服装,不追求华丽、富丽,这自然很适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转移到曹植身上。11年(206年)8月,15岁的曹植首次随父东征海盗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12年(207年)1月,他回到了师邺城。他在《自我测试表》中所说的“东临沧海”指的是此事。9月,16岁的曹植与父亲一起北征柳城(现在是辽宁朝阳)。他在《自我测试表》中说,“北出玄塞”指的是这次旅行。《白马篇》是曹植在这段时间与父亲作战的写照。
建安13年7月(208年),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到新野,随父孙权在赤壁作战。建安14年(209年),曹植第一次和父亲一起回到家乡亳州。
立嗣之争
建安15年(210年),曹操在叶城建的铜雀台建成,召集了一批文人“登台为赋”,其中曹植也在其中。在大家中,曹植是唯一一个稍加思考、挥手、第一卷的人,被称为“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认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img]127271[/img]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娱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随父西征。一路跋山涉水,小行夜宿。当西征大军 当他搬到洛阳帝都时,曹植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在战争的洗劫下,洛阳城过去的繁荣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废墟和荆棘。过去雄伟的宫殿已经成为废墟,消失在杂草之间,黄叶在城市里跳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前进。经过一年多的并购战争,西部地区终于结束了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和平。曹植很快就被封为临淄侯。叶城时期,有一件事对曹植来说很重要,影响了他的一生,那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19年(214年),曹操东征孙权,让曹植留在叶城,警告他:“当我当顿邱令的时候,我23岁了。回忆起当时的所作所为,我从未后悔过。现在你也二十三岁了,怎么能不努力工作呢!曹植既有才华又受宠,丁仪、丁庚、杨修等人都来帮他。曹操犹豫了好几次,几乎要把曹植当王子。然而,曹植文太受欢迎,太有才华,经常反复无常,不注意修改和约束自己,喝酒不受约束,做一些让曹操非常失望的事情。
特别是在建安22年(217年),曹操外出时,他私下坐在皇室的车马上,擅自打开皇宫大门的司马门,在只有皇帝才能行走的禁道上驰骋,一直在金门玩耍。他早就忘记了曹操的法律。曹操怒不可遏,处决了负责王室车马的公交令。从那时起,曹植对诸侯的法律法规和禁令越来越受到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命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压抑和深深的悲伤。
建安24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包围。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征服将军,带兵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喝醉了,无法接受命令,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29岁。、魏德论。同年,曹丕称帝。曹植、苏则听说曹丕废汉自立,都穿上丧服,为汉代哭泣。曹丕愤怒地说:“我顺应命运当了皇帝,却听说有人哭了,为什么?此后,严加防范。后来,由于母后卞氏的压力,曹丕不得不多次迁封曹植。从此,曹植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秀宴会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了处处受到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移居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有800户人家;当年7月,他重新封印了藁城侯(今山东省藁城县),这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重新封印已经成为曹植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img]127272[/img]
黄初三(222年)4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胡城王,2500户。也就是在被封后回到胡城的路上,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钦佩和热爱;向洛神求爱的故事也被编造出来,象征着他对美好理想梦想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对爱情失败的描述,我们可以表明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已经破灭。
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迁居雍丘王。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加了500户。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睿继位,即魏明帝。雄心勃勃的曹植渴望展示自己的才华。他多次慷慨激昂地向曹睿写信,要求给予政治任用。拳击之心能感动铁石心肠的人。但过于冷静理性的曹睿,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曹植的各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的赞美。曹睿仍然严格防范和限制他,他的处境并没有根本改善。在文明二世的12年里,曹植多次被迁封,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迁徙封东阿,致力于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因抑郁症去世。41岁时,他根据自己的遗愿将其埋葬在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为什么曹操对魏武帝曹操的第三个儿子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