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十一年(493年),封宁都县侯,聪明好学,工作作文。梁朝成立后,降封宁都县子,历任太子中舍人、国子祭酒、侍中、官部尚书等,吴兴太守。博学能文,好饮酒,爱山水,不怕鬼神,骄傲自大。见九流客人,不与人交谈,只是举起手中的扇子,挥挥自己。大同三年(537年)去世,追礼官部尚书,头衔为“骄”。《南齐书》60卷,《鸿序赋》100卷,《普通北伐记》5卷。
人物生平
萧子显是豫章文献王小毅的第八个儿子,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萧子显以前的宗室身份写下了南齐的历史,这是《二十四史》众多作者中没有第二个。
萧子显十三岁时,荆州刺史萧衍推翻了南齐,建立了南梁,即梁武帝。萧子显凭借出众的才华、知识和风度,得到了梁武帝的礼貌和信任。他被授予太子舍人,转国祭酒,迁侍中,领事部尚书,出任吴兴太守。大同三年,死于官员,死于“骄傲”。
[img]125065[/img]
主要成就:史学
就像司马迁和班固一样,修写历史是萧子秀最喜欢的事业。在他49年的人生历史上,他写了5部历史著作:《后汉书》100卷、《晋史草》30卷、《齐书》60卷、《普通北伐》5卷、《贵节俭传》30卷。不幸的是,除了《南齐书》,其他作品都失传了。
经梁武帝批准,萧子显修写了《南齐书》。根据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说法,《南齐书》的写作和完成是在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如果刘知几的说法是有根据的,那么《南齐书》的写作应该在天监八年(509年)到十八年(519年)期间,也就是萧子显二十岁到三十岁之前的十年里。果然,这真是一位年轻的历史学家。除《南齐书》外,萧子显的其他作品,包括二十卷文集,都不存在。为了区分萧子显的《齐书》和唐初李百药写的《齐书》,后人称前者为《南齐书》,后者为《北齐书》。
在写《南齐书》的过程中,萧子显还有很多文献和思想可供参考。早在齐明帝的时候,历史学家檀超和江淹就奉诏修本朝史,他们制定了齐史的体例,但并没有最终完成修写。@ 还有熊襄的《齐典》、《齐纪》是沈约的、吴均的《齐春秋》和江淹的《齐史》十志。在史书体例中,萧子显的写作工作“本(檩)超,(江)淹旧小变”;从史书材料中汲取诸家成果,终于形成了《南齐书》60卷。
《南齐书》包括:帝纪八卷,除了追叙宋末萧道成的政治活动外,主要记录了南齐(479-502年)23年的历史事件。志八篇十一卷,有的上承宋,有的起源于南齐立国,断限明显。四十卷,其中许多是记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事务,而《魏虏传》则记北魏的历史事务,这在性质上与《宋书·索虏传》相同。刘知几从未见过序录一卷,说明它很早就消失了,所以这本书今天存了59卷。上面说的,萧子显既是南齐宗室,也是南梁武帝萧衍的宠臣,他写《南齐书》一方面要为萧道成避讳,另一方面要为萧衍掩饰。例如,当他写宋朝和齐朝的历史时,他不能直接写小道成的篡夺。他只能闪烁其词,露出微微的痕迹;当他写齐梁的历史时,他用大量的空间揭露了齐主的恶迹,以衬托萧衍代齐的合理性。这是他作为齐之子孙和梁之臣的“苦心”,也反映了他在历史上的局限性。
[img]125066[/img]
《南齐书》部门不大,包含的时间很短,甚至写了八篇志,真的很少见。这无疑包含了江淹之功。《南齐书》有些传说,展现了萧子显在历史表达上的才华。例如,在《楚渊传》中,他首先写道楚渊在宋明帝时受到信任,而在宋明帝临死时,他还写道,他也参与了“谋废立”,这违背了宋明帝的意愿;在《王晏传》中,他首先描述了自己与齐高帝和齐武帝的密切关系,然后写道自己死后也参与了“谋废立”;在《萧晨传》中,他首先说自己受到齐武帝和郁林王的信任,后来,他写道,在帮助齐明帝夺取郁林王王位的政变中,他带领军队成为前驱;在萧坦的传说中,他首先衬托出郁林王的特殊信任,甚至“进去见皇后”。后来,他写道,他已经成为废除郁林王并建立明帝的关键人物;等等。在撰写这些事件和人物时,萧子显并没有直接发表评论,而是通过前后历史事件的对比来揭示人物的性格。肖子贤在写这些事件和人物时,并没有直接发表评论,而是通过前后历史事件的对比来揭示人物的性格。清朝历史学家赵毅评论道:“这些数字和传记都有相同的意图。没有必要讨论它,它的性格是独立的,也是良好的历史。用顾炎武的话来说,这种写历史人物的方法叫做“在序事中寓言论断”,司马迁写《史记》最擅长用这种方法。萧子显学习司马迁表达历史的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被后代史学家称为“良史”,这是很自然的。
和宋书一样,《南齐书》宣扬了神秘的思想和深刻的佛法,过于注重华丽的修辞。这是他们的缺点,也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萧子显:豫章文献王萧一第八子,他在历史上取得了什么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