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陶(公元前2220年至公元前2113年)、偃姓(嬴姓)、高氏、名贵、字庭坚。上古时期,中国部落首领、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圣”(尧、舜、禹、高陶)之一,后人被誉为“中国司法祖先”。
历经唐虞夏三个时代,长期掌管刑法的“士师(理官)” 一个职位,以诚信而闻名于世。相传构建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五刑五教),采用独角兽治狱,坚持公平公正;强调“法治”与“德政”的结合,促进社会和谐,形成“高陶文化”,成为儒法思想产生的重要精神渊源之一。
106岁时,帝禹在公元前2113年去世,葬于6岁(lù)地球。大禹念及功德,封其后裔于英、六一(今安徽省六安市),尊为六安国(辽国)、偃国始祖、二十四氏(高李徐赵、伯益赢秦、江黄马舒、裴甄谷利、费廉阮罗、英君梁)的始祖。天宝两年(743年)被封为“大唐德明皇帝”。
[img]121363[/img]
主要成就
高陶与高辛的契合和后姬共同协助大顺,成为中国先秦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人物。它创造和监狱,倡导“明刑毕教,以化万民”的理念,为中国4000多年来各个时期的制定、完善和丰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在历史上被称为“圣臣”。
尧舜时期,任士师、大理官负责对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和法治,即司法长官。高陶被任命为刑法官后,协助执政部门处理领导事务。于即位,于被选为继承人。然而,高陶在帝禹之前死亡,未能继位 。高陶是与尧、舜、大禹同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视为中国司法的鼻祖。
立法
高陶“明于五刑,以毕五教”,主张五刑处于辅助地位。有过激行为或者犯罪行为的人,首先要懂得理性,不听教育,然后绳之以法。“五教”是:父义、母慈、兄友、兄弟恭恭、子孝。旨在教育人们理解和遵守最基本的关系,使人们相互和谐,相互谦逊,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从而实现一个没有犯罪行为的和谐社会,实现长期稳定的目标。@ 舜称赞高陶:“汝作土,明于五刑,以璧五教,期待于治。刑期五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毛哉!”
[img]121364[/img]
高陶法律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德法结合,即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明于五刑,以毕五教”;二是民心思想,即强调重民、爱民、惠民、关注民生、听民意、“安民惠民”、“天聪明、自我聪明”;三是司法公正,公平公正是高陶司法的最终目标,七断狱的故事本质上神化了高陶铁面无私、公正执法、断案如神的司法活动;第四,天人合一。高陶所说的“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是为了警告人们遵循天道和自然原则。
晚年
高陶帮助禹成为中原华夏的大领袖。禹继帝位后,为尊重禅让制度,推荐皋陶为继承人,并让他全权处理政务。禹继位后,江淮国家对禹有不满。他多次巡视江淮,宣扬禹的成就:“身执雷霆,以为民先”,不畏艰险,勤劳,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排除水患,让人民安居乐业。淮夷最终怕威怀德,一致支持禹。高陶为创造中国盛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高陶在帝禹二年就去世了,享年106岁。高陶死后,大禹又将继承人定为高陶后的伯益。
皋陶死后,葬于六安,即今安徽省六安市,古有皋陶墓,世人称之为公琴。
高陶一生的成就是什么?被视为中国司法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