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不明白:明英宗和于谦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的时候,于谦手里拿着帝国兵权,为什么不阻止呢?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年仅30岁的明景帝朱祁钰一病不起,眼看离鬼门关越来越近。然而,由于皇帝的独生子朱见济早已去世,而储君的位置是空的,一旦明景帝去世,江山社会就会陷入无人能托付的危险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大将石亨、前府右都督张守、大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果断发动政变,重新扶持南方软禁的明英宗,历史上被称为“夺门之变”。
[img]120151[/img]
漫画《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后,忠于明景帝的朝臣们被清理干净。曾指挥过北京保卫战、对明朝有再造之恩的兵部尚书于谦被杀,堪称千古奇冤。事实上,理论上,持有帝国兵权的于谦,完全有机会阻止“夺门之变”,把叛乱扼杀在萌芽状态。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于谦没有这样做呢?作者没有冒昧,认为原因大概有以下四点:
@ 在孙太后的公开支持下,政变是合法的。孙太后是明英宗的生母,明景帝只有在她的支持下才能登基,而不是直接继承父亲明宣宗或异母兄弟明英宗。这样,孙太后就成了明朝皇位的“交易员”,有权在紧急情况下更换皇帝。由于明景帝离大限期不远,帝国没有明确的继承人,孙太后有权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建立明英宗。
[img]120152[/img]
孝恭章孙皇后画像
孙太后不仅公开支持明英宗的复辟,还派孙继宗兄弟孙显宗带领子婿、家奴等43人参与政变,向世界表明态度。由于孙太后的行为是合法的,她支持亲子复辟的决心是如此坚定,这给了于谦一个大问题:如果她带领军队平叛,那就等于叛乱,她将成为每个人都可以惩罚的“叛徒”。因此,于谦进退维谷,不能及时采取行动是合理的。
@ 没有合适的皇位继承人,平叛后的“烂尾工程”难以结束。即使于谦下定决心要平定叛乱,以后谁应该成为皇帝也是一个大问题。在此之前,于谦等人同意在皇帝死后拥立前王子朱见深,因为明景帝的独生子朱见济已经死了。然而,朱见深是明英宗的儿子,一旦于谦平定了“夺门之变”,自然不会再把“反贼”的儿子捧上帝位。
当然,除了朱见深,于谦也可以以其他皇室成员为皇帝。例如,襄宪王朱瞻深受到朝野的高度关注。此外,他也是皇叔,完全有资格继承大统。然而,无论谁来当皇帝,于谦总是被怀疑。如果他粗心大意,他将被摧毁。此外,如果皇室成员对谦逊的选择非常不满,然后效仿朱迪的叛乱,明朝很可能再次陷入大规模内战的危险。正是考虑到“烂尾工程”难以结束,于谦才会对平叛行动做出决定。
此外,于谦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忠诚谨慎,但缺乏做大事的果断和勇气。在朱家人坐在江山的情况下,无论于谦是否平定了“夺门之变”,他最终都不可避免地逃脱了死亡。破解的方法只能是改朝换代(如赵匡胤),或者完全架空皇帝,成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如曹操和高欢)。这两种手段虽然风险很高,但在“胜利者写历史”的规律下,一旦成功,就会赚很多钱。
[img]120153[/img]
于谦画像
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实施者都只能是鄙视规则约束、勇敢无畏、果断行事的人物。换句话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不幸的是,于谦不同于曹操、高欢、赵匡胤等人。他只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医生,对帝国忠诚谨慎,但缺乏果断和勇气重新开始炉灶。当皇帝或准皇帝不在他的人生规划范围内。更何况于谦心怀黎民,绝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让天下人陷入水深火热。
@ 政变发生得太快,让于谦没有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五日,于谦在与官部尚书王志、礼部尚书胡明等人商量后,最终决定联合向明景帝演奏,要求朱见深重新登记为王子。由于奏折直到晚上才起草,人们决定明天早上再次进入宫面奏,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夺门之变”发生在那天深夜。很明显,石亨等人在得知于谦等人的计划后,首先采取了行动。
[img]120154[/img]
于谦墓
正月十六日深夜,石亨等人闯入南内救出明英宗,立即赶到奉天门,将他扶上龙椅,前后只有两三个小时。就这样,政变分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用既成事实打败了于谦,让他措手不及。关于这一点,谈迁在《国争》中曾提到“于少保最注重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孟然不少,何贵本兵哉!或者闻到仓卒,不如发耳!”
参考书目
谈迁(明):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的《国争》。
张廷玉(清):《明史》, 1974年版中国书局。
辽宁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的《中国明代档案总汇》。
于谦手里拿着重兵 为什么不看到他阻止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