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于举进士。武周时期,张易之兄弟推荐,出任殿中侍御史。革命后,神龙被贬为宣州司户。唐中宗即位,依附于宰相武三思,出任中书舍人,迁太常少卿。迎合韦后之意,作十首《桑条乐词》,提拔官部侍郎。三年(709)二月,景龙加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很快就被弹劾,贬为江州司马。然后迁秘书少监。唐景云元年(710年),贬官元州刺史,仍留洛阳,勾结乔王李重福阴谋叛乱,事败伏。
[img]117860[/img]
人物生平
郑愔(?—710年),沧州人,唐朝宰相,诗人。唐中宗时宰相。十七岁,举进士。《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只列出了名字和官职,两本《唐书》都没有为他独立传播。从零散的史料中可以看出,郑银中进士后任许州司功参军,因武三思指示桓彦范而升职。唐中宗景龙元年,武三思与韦后当政,引为心腹,历任修文馆学士、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太常少卿、侍御史等。三年二月,景龙迁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宰相)。当时唐代宰相多以贿成,郑阴颇以此为权,说他是“俱掌权衡,倾附势要,赃贿狼籍”。与冉祖雍等人同时受到舆论批评,被称为“崔、冉、郑乱时政”。五月,被皇史李尚隐弹劾,罢相流放吉州。上官昭容和安乐公主曲为申理,改贬官江州司马。九月,皇帝召郑寅参加大礼。
唐景云元年,郑银阴谋推桥王李重福称帝,举兵朱韦氏未发,韦氏败。郑银自秘书少监左迁元州刺史,但留在洛阳为李重福草制帝诏,定年号克复。李重福想尊唐瑞宗为皇季叔,温王为皇太弟,任命郑银为左丞相,知内外文部官事。八月谋事败,郑颖匿车,穿着妇人服,被中书侍郎张说杀。郑尹进入官场之初,依附于俊臣并得到提升。来俊臣受到惩罚,附于张易之、张易之、附韦氏、韦氏失败,附于乔王李重福,最终导致灭族,真正成为封建王朝的受害者。
[img]117861[/img]
《旧唐书》卷七《中宗纪》中郑颖的事迹多见、五十一卷《韦妃传》、卷八十六《重福传》和《唐诗纪事》卷十一等资料。
主要成就
郑尹正处于唐代上层动荡时期,政治上依附于武后、魏后、酷官,难以有所作为,总是忽东忽西,无论是利用还是欲望,最终都失去了全家的生命,应该算是悲剧人物。
郑银:唐代宰相曾勾结桥王李重福阴谋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