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昌黎韩氏,制举入仕,授桃林县丞,历任左补阙、爵士外郎、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郭州刺史,拜工部侍郎,转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被中书令萧嵩推荐,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天性刚直,犯言直劝,罢工部尚书,王子少师,封宜阳县开国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病逝,时年六十八,追太子太师,扬州大都督,文忠。
轶事典故
奏请均赋
位于西都长安与东都洛阳之间的郭州,皇帝经常移动驾驶,供应舆论驾驶的粮草税非常重。韩休担任郭州刺史后,上奏朝廷,要求在其他州县平均分配粮食。中书令张说驳回了他的演奏表,说:“如果你独自免除郭州,你将被移到其他州。你是刺史谋取私利。韩休再次上表请求。僚吏劝道:“你这会违背宰相的意愿。韩休回答说:“作为刺史,不能救人的弊端,怎么治政?假如得罪了,我也心甘情愿。最后,朝廷同意了韩休的请求。
[img]117663[/img]
犯言直谏
韩休拜后,万年县尉李美玉被罪,唐玄宗特命将其流放岭南。“李美玉只是个小官,所犯也不是大罪,”韩休说。如今朝廷有大奸,还没有受到惩罚,怎么能流放这样一个小官呢?金吾将军程伯献依靠恩宠,贪图财利,住宅车马,多有侵占。臣请先惩处程伯献,再治李美玉罪。唐玄宗不同意。韩休坚持说:“李美玉这样的小官不能容忍,那么程伯献这样的狡猾怎么能不问呢!如果陛下不惩罚程伯献,大臣们就不会流放李美玉。唐玄宗认为韩休真诚率直,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仁者之勇
起初,小松认为韩休天性柔软,易于控制,所以他建议他崇拜。出乎意料的是,韩休主持后,他直截了当,纠正了小松的意见,所以他与小松不和。宋静叹了口气:“我没想到韩休会这样。这真是仁者的勇气。”
君瘦国肥
韩休天性诚实坦率,经常劝诫时政得失。每次唐玄宗稍有过错,就问左右侍从:“韩休知道吗?“话音一落,韩休的劝诫就已经送到了。后来,唐玄宗闷闷不乐。侍从说:“自从韩休拜相以来,陛下一天也不开心,为什么不把他降级呢?玄宗道:“虽然我瘦了,但国家却很富裕。萧嵩每次演奏事物,都会跟着我的意思走。退朝后,我经常睡不好觉。韩休多次劝诫,我退朝后,反而睡得很好。我以韩休为相,是为了国家社会。”
[img]117664[/img]
人物评价
张说:韩休之文,如大汤玄酒,虽雅有典则,但味道薄。
李隆基:尚书左成韩休,蕴含着深厚的道德和悠久的道德。诚实可以轨物,素行可以律人。自登朝以来,备闻体国,雄心勃勃,始终诚实。而羽翼我鞠躬,金玉王度,人望在,朝选不可逾越。(《授韩休黄门侍郎同平章制度》)
席豫:只公君拔俗,弘量过人。学大巫,称雄伯。从政有经,从政有经。它还在补阙,每一个举人,尝试预考策略。太平公主以妇女为政,窦怀贞以宰相为主。相与为人,固执不第。将谋危害,处自杀夷。这公之正直,神道所佑。它还来到郭州,带河拒陕,人民居山。西幸东巡,两都纳秸。险陆相半,转输为劳。反抗表极言,真诚美丽,特免兹役,以安厥人。这公之慈悲,毗心所赖。其理兵部也有戴之勇,丽龟之能,精简得材,请无路可走。君子说:若使韩公掌吏部选,必能变风俗,清流品,权贵失图,寒素得志。这公之简,众望所归。居宰衡也,言必献替,事多弘益,在公尽节,为上所知,应官称,当代推贤。(韩休墓志)
赵冬曦:韩公世茂衣冠,家族历史。始以秀才入仕,累练国内外...临长百寮,弥纶成绩。以贞操为佩,不假韦弦;以清白为宝,不藏金辟。荣贵几十年,房间无私积累,不忠诚。(《韩休夫人刘氏墓志》)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靖、卢怀慎、苏、韩休、张九龄则治,用玉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所以用人得失不轻。
刘:魏知古、卢怀慎、袁乾尧、李元红、杜暹、韩休、裴耀卿,知道器能,咸居宰辅。要么心存启沃,要么以推荐贤为目标,要么以爱子为外官,要么在关辅停止耕种,要么不受藏族人的贿赂,要么坚劾伯献之奸,要么广渠充国用:这一切都立功立功,有足够的嘉尚。
司马光:自上位以来,姚崇尚通、宋靖尚法、张嘉贞尚官、张说尚文、李元红、杜暹尚节、韩休、张九龄尚直,各有所长。
葛洪:休为人悬直,不干荣利。而为相,守正不阿,甚允时望。
朱轼:韩休刚刚亚于宋静,但当时明皇已经疲惫不堪了……而开元末年,称贤者只是休和张九龄耳。...遗憾的是,韩休在三月份相反,在十月份相反。虽然他想行动,但他可以得意吗?
与韩休有关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后人对他的评价如何?